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在传统翻译史上一直扮演仆人、叛徒和隐形人的角色。庆幸的是近年来不同学派涌起了翻译研究的新趋势。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列弗韦尔(Susan Bassnet, Andre Lefevere)提出文化翻译转向的倡导;胡赓申教授出版了关于“译者中心论”的专著,详细分析了译者的作用及其在翻译中的地位,提高增强了译者的自尊、自律意识,使得其专业身份和创造性能够突显;意大利籍学者韦努蒂支持美国解构主义理论,他提出“作者死亡和译者转生”的观点,以此呼吁译者彰显自己的可见性。随着这些对译者研究的新视角,译者曾经被动、忠实和隐形的身份会有所改善。中外学者开始对译者的作用加以肯定评述,其中译者主体性、译者创造性和译者中心论是最引人注目的三种。本文以韦努蒂的专著《译者的隐形》中所提出的理论为指引,辅以林语堂“论翻译”中倡导的翻译标准,综合上述三种译者研究理论的启迪,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译者的可见性。本文谨慎大胆地把研究触角伸向译者可见性的探讨。本文通过比较林语堂英译沈复自传《浮生六记》和舍利的译本,发现其中有很多反映译者自身个性的差异。笔者坦言更喜欢林语堂的译文,因为他把自己完美融入了所译作品之中。本文深入探究林语堂在译作中遗留的信息,进行部分译例分析,并论证林语堂如何实现其可见性。其结论可能是全新的,不少人可能暂时无法接受,但有远见的学者是不会对其漠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