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时空作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亦是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其“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序”和“识别历史地图”,同时在2017年版的高中历史课标中也将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确定下来。历史教育界掀起了对时空观念的研究热潮,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初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空作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亦是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其“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序”和“识别历史地图”,同时在2017年版的高中历史课标中也将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确定下来。历史教育界掀起了对时空观念的研究热潮,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通常是以时间轴、大事年表、地图的形式进行。东尼·博赞提出的思维导图尽可能利用大脑的左右脑,利用多种元素对大脑思考的活动路径进行模拟,利用色彩、线条、图片等众多元素激发大脑活力,刺激大脑进行发散性思维。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历史。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依据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及课程标准,对思维导图与时空观念的概念进行了深度概括,分析了培养时空观念、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观摩及代课经验,总结了时空观念、思维导图以及将两者结合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时空观念三个方面入手,根据课标中对时空观念的水平划分,分别从课前导入、新授课、单元总结课、期末总结课等方面,论述初中历史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最后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提出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应注意的问题,强调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便捷性、发散性,增强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趣味性、高效性。
其他文献
2016年,教育部与旅游局针对中小学研学旅行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自此,研学旅行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发展高度,成为教育界与旅游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目前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关于以初中历史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的研究却比较欠缺。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不仅能够培育学生价值观、传承革命精神、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一种重要资源。四川省巴中市曾经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革命史
闲暇生活是教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闲暇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质量,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21世纪以来,“闲暇”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研究的推进,部分学者将视线定格在“教师闲暇”的研究上,并有学者对“教师闲暇生活”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教师的闲暇生活,不仅能探析教师闲暇生活的现状,促进闲暇和教师教育相关理论的发展,而且能为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礼记·乐记》曾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其中诗、歌、舞和乐器都可以表达人的内在心志,抒发个人情感,同时也体现着传统文化中教化育人的精神,当它们再次相遇时——中华小四弦,这件汇集民族传统弹拨乐“形”与“魂”为一体的新型乐器应运而生。它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之上,弘扬着优秀的音乐文化,滋润着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灵,蕴含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与其他课堂乐器相比
新高考改革突出选择理念,这让高中生必须提前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教师自主支持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都能正向预测高中生的生涯发展。但是没有研究指出,高中生感知到的教师自主支持是否能通过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来影响其生涯发展。因此,本研究将以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作中介,探究教师自主支持对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并尝试建立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意在使教育工作者更有针对性的准备知识与指导学生,并为进一
川剧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戏曲剧种之一,是巴蜀人民劳动生活的积淀和文明的结晶。随着西方音乐的涌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川剧的传承之路越发艰辛,加上川剧剧目的内容逐渐与现实生活脱节,致使川剧的传播与发扬举步维艰。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加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普及。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弘扬民族文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表演”领域的课程还要求7-9年级的学生学会演唱京剧或地方
现代社会,危机以多种形式存在,给人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中学生因为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加之危机教育的缺失,更容易在危机到来之时做出不理性的应对。通过学校教育,帮助中学生形成危机意识,获得危机应对技能,减轻危机带来的伤害,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历史学科博古通今,内容广泛,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危机教育,不仅能深化历史教学的内容,拓宽教育途径,还能使高中生正确认识危机,勇敢应对危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种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凝聚个人和国家的强大力量,它也是知识在人类精神层面的表现。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符合国家对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也符合中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就是让学生有一颗爱国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自信与自豪小到对自己生活的自信,大到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自豪。初中历史具有基础性、思
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层”不断向“深层”发展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简单的知识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教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深层价值,强调课堂教学不仅是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应是实现学生能力与良好品德的培养,为学生寻找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打下基础。因此,“深度教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这
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
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