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传热强化的扰流机理及元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yiyus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化对流换热性能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紧张问题并降低碳排放。强化对流换热性能也是芯片等高热流密度部件对传热安全的要求。针对实际应用最广泛的通道内单相流,在较低流动阻力增加的条件下设计高效强化传热元件是当前研究的前沿,也是困扰国内外学者与工程师的难点。为此,本文围绕高效低阻强化传热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揭示了流体扰动对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机理。在场协同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传热速度(Vh),其定义为速度矢量在温度梯度矢量上的投影。理论推导表明,通道内努塞尔特数增加比等于平均有效传热速度增加比和无量纲温度梯度模的积分增加比的乘积,从而得到强化传热的四种方式。此外,提出了局部热对流数(Lu),用于描述局部热对流性能;提出了热对流强度因子(Hf),评价了整体热对流性能的强化程度。探索了多种工况下强化传热的低阻扰流模式。从减小不可逆损失的角度出发,在给定功耗下以传热?损最小为目标,利用变分原理从理论上推导了优化的流动模式的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从而将基于最小?损的变分优化方法从层流推广到湍流以及流-固耦合传热条件。研究发现,在多种流动传热工况下(均匀热边界、非均匀热边界以及流-固耦合传热),优化的高效低阻流动传热模式均是多涡纵向旋流结合冷热交替温度分布。设计了均匀热边界下管壳式换热器管内高效低阻的层流强化传热元件。根据自然界的分形规律,提出了倾斜的两级分叉片管内强化传热元件。在给定壁面热流并且工质为水时,评价指标R3和EEC的最大值分别为6.66和1.32。为了简化分叉结构,提出了倾斜的单级四分叉的船桨形涡片。在给定壁面热流并且工质为水时,R3和EEC的最大值分别为6.05和1.38。设计了非均匀热边界下太阳能集热通道内高效低阻的湍流强化传热元件。在太阳能空气加热器内,提出了倾斜梯形涡发生器强化传热元件。在Re=6000-18000时,逆风对齐排布对应的R3和EEC的最大值分别可达1.89和0.98,热效率最大增加24%,?效率最大增加31%。在聚光式太阳能集热管内,提出了纵向旋流冲击冷却策略,并提出倾斜弯扭片强化传热元件。当入口温度从400K升高到600K时,上半管和下半管的壁面温差平均降低了55.1%,总效率和?效率平均提高了0.52%和0.22%。设计了处于流动传热进口区的微小通道散热器通道内高效低阻的强化传热元件。为了强化层流传热性能,提出了倾斜矩形片。在Re=100-1100时,强化通道R3和EEC的最大值分别为4.22和1.12。为了强化湍流传热性能,提出了形成纵向旋流以强化原始流动模式的强化传热策略,并提出了V形肋。当Re=3600-6800时,强化通道R3和EEC的最大值分别为2.06和0.89。
其他文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表面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设计和控制表面吸附原子来调控二维电子系统的各种物理性质已经逐渐变的越来越常见。著名的量子围栏实验就是一个利用表面吸附原子调控金属表面二维电子态的典型例子。量子围栏实验利用STM针尖在金属表面进行单原子操纵,可以把吸附原子排列成一个原子围栏。金属表面态作为二维电子系统,其电子波函数受到原子围栏的散射调制,在围栏中清楚的表现出
目的:钾通道四聚化结构域12(potassium channel tetramerization domain containing12,Kctd12)作为γ-氨基丁酸B型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type B,GABABR)的一个重要辅助亚基,与多种精神疾病相关。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脑区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抗抑郁治疗中扮演着独特且关键的
工业机器人在进行焊接时,未对低合金钢焊系统几何参数实行重组,低合金钢焊接效果不佳。为此,提出一种工业机器人低合金钢焊缝自适应焊接控制方法。自适应传感控制分为焊接模块、管控模块、接口模块、接口模块,与WINUSER、ADAP、VISUS等软件共同组成传感控制系统。系统在低合金钢焊缝自适应焊接时,通过摄像机头与摄像机控制单元与机器人连接。依据VISUS识别、提取、过滤摄像机头采集图像,获取清晰轨迹点与
采用变频调速的方式提高风机泵类负载的效率,对于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显著意义。无刷双馈电机利用两个不同极对数磁场间接耦合的方式实现转子的无刷化,可靠性较高。应用于变频调速系统时变频器仅需承担系统的部分功率,特别是在高压大功率系统中,将电机定子两套绕组分别设计为高压绕组与低压绕组,利用低压变频器即可实现转速调节,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绝大部分关于无刷双馈电机电磁机理与控制策略的研究仍停留于理
过去的十几年中,拓扑材料,例如拓扑绝缘体和拓扑超导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实现拓扑超导最简单的平台包括二维无自旋的px±ipy超导和一维无自旋p波超导。但是本征的p波超导在自然界很少见,这使得在实验上实现拓扑超导有一定困难。幸运的是,Fu和Kane在2008年提出利用三维拓扑绝缘体的表面态与s波超导的近邻效应,可以实现等效的px±ipy超导。在这之后,S.Das Sarma和Felix von
催化材料是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系统的核心,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建成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并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但因起步晚、基础弱,现有的催化材料体系难以有效支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新排放法规对尾气排放的种类和限值要求的新催化材料体系的开发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立足于课题组过往对莫来石材料体系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莫来石的结构调控、表面化学态改性方法,提高其尾气
第一部分BLM基因的筛选及其对胆管癌进展的影响目的:胆管癌(CCA)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它具有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等特点,胆管癌患者的预后往往很差。因此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及药物靶点亟待发现。为了探索胆管癌的发病机制,我们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中的胆管癌样本的基因组图谱,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来寻找新的与胆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重要基因。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获得胆管癌样本及癌
近年来,为实现配电网“闭环运行”,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学术界和工程界开始尝试将柔性输电技术应用于中压配电系统,以期实现多端交直流电网之间的柔性互联。中压多端互联配电系统的核心设备是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多端互联换流器,可代替联络开关,实现不同供区常态化互联以及在故障隔离后为负荷供电。作为电力电子装置,自身的耐流能力有限,在中高压大容量电网中,受制于成本等因素,换流器功率器件IGBT的耐流值通常选为1.
第一部分循环浆细胞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意义及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目的:研究治疗前循环浆细胞(circulating plasma cells,CPC)水平的预后价值,构建包含CPC的nomogram预测模型以个体化地预测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
神经免疫异常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迅速激活,在不同的微环境条件下,小胶质细胞表现出加重神经元损伤(M1表型)或保护神经元(M2表型)的双重属性。因此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前期工作显示ANXA1在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中起重要的作用。电针是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手段,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