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形态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513485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生物统计方法研究了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形态指标与鲜重的相关关系,建立壳长、壳高和壳宽估计鲜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应用同工酶技术和RAPD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群体遗传学进行研究,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揭示了虾夷扇贝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探讨了白色贝和褐色贝的遗传关系,以期为虾夷扇贝的种质资源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 通过测定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壳长、壳高、壳宽等形态指标和壳重、鲜重等经济性状,对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形态特征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各自的形态指标之间及其与鲜重间的相关关系,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形态指标对鲜重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最后建立形态指标估计鲜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白色贝和褐色贝的形态特征指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各自的壳长、壳高、壳宽之间及其与鲜重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白色贝的壳宽对鲜重的直接影响最大,褐色贝的壳长对鲜重的直接影响最大,最后建立白色贝和褐色贝的壳长(X1)、壳高(X2)、壳宽(X3)估计鲜重(W)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154+0.008X1+0.011X2+0.033X3和Y=-0.190+0.022X1+0.033X3。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进行同工酶的检测分析与比较。8种同工酶(MDH、ADH、ME、SOD、EST、GDH、SDH、α-AMY)共检测出17个位点,其中白色贝有7个多态位点,褐色贝有6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P0.99)的比例分别为41.18%和35.29%,白色贝和褐色贝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有效数目(Ae)分别为1.1421和1.1040,预期杂合度分别(He)为0.0919和0.0674,实际杂合度(Ho)分别为0.1275和0.0907,多态位点的遗传偏离指数表明白色贝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和多样性水平。位点Est-3可以做为鉴定白色贝和褐色贝的特异性蛋白质分子标记。 采用RAPD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筛选出22个随机引物,对白色贝和褐色贝各40个个体进行RAPD扩增,白色贝共检测出128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9.5%,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38,褐色贝共检测出127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8.9%,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34。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为0.9609和0.0391,两者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522,遗传分化的程度较低。结果表明,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位点的比例和遗传多样性的差别不明显,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位点S285-1在褐色贝90%的个体中都能获得扩增片段,但在白色贝所有个体中均未见这个位点的扩增片段,确定位点S285-1为白色贝的特异阴性标记。
其他文献
益生菌通常是一种或多种活的微生物,足够数量的益生菌对宿主本身是有益的。如今,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成为其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益生菌在鱼类营养,抗病性,免
2012年至2013年对洋山港近岸海域大、小洋山码头以及港区航道区域浮游动物进行生态调查,分析洋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多样性等及其与环境因子
星突江鲽(Platichthysstellatu,Pallas1788),属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鲽亚科(Pleuronectinae)、江鲽属(Platichthys Girard),属冷温、广盐性、底栖
我国牙鲆人工养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目前已发展成为北方沿海的重要经济养殖鱼类。但在苗种生产过程中缺乏适当的育种规划,近交衰退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急需开展牙鲆良种选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