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偏好的城市滨河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及景观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沣河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评估已被许多国家纳入城市规划工作体系中,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国家甚至已经建立了生态数据库作为评估工作的基础。城市河滨空间作为自然和人工的复合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价值。然而,人们总是以巨大的生态代价换取所需的服务或价值,如将大面积的森林、湖泊等变为农田、村庄和城市来获取社会价值,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可持续性,也大大降低了服务水平。基于此,本文以沣河东岸西安(咸阳)主城区段为例,使用SolVES模型评估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并着重探讨了与河流距离(DTW)、与道路距离(DTR)、景观类型(LT)这三种环境变量对美学价值、娱乐价值、治疗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影响和贡献,同时综合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沣河东岸社会价值的感知差异,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滨河空间景观建设及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TW、DTR以及DTW—DTR—LT综合变量下产生的七种社会价值的最大价值指数(M-VI)的排序为:美学价值>娱乐价值=治疗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未来价值>精神价值,而LT产生的顺序是:美学价值>娱乐价值>治疗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未来价值>精神价值;(2)环境变量主要影响社会价值的空间分布形态。DTW使沣河东岸的美学价值、娱乐价值和治疗价值在空间上呈现出条带状的分布形态,DTR则使美学价值、娱乐价值和治疗价值聚集在道路两侧的区域,并沿道路方向在空间内延伸,而历史价值对DTW和DTR没有明显响应;(3)DTW,DTR和LT共同作为环境变量时,社会价值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将LT作为单一环境变量时的相似,即四种社会价值类型均主要集中在沣河东岸的景观空间中;(4)Max Ent的统计结果表明,LT对美学价值、治疗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贡献率大于DTW和DTR,贡献率分别为47.6%、50.5%和80.0%。DTW是对娱乐价值贡献最大的环境变量,贡献率为43.1%;(5)包括水体景观、水体—建筑景观、水体—植物景观等在内的亲水性景观更受人们的青睐,这些景观所在空间的社会价值的平均价值指数普遍较高;(6)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对沣河东岸社会价值的评价结果在空间上表现出一致性,但对社会价值的偏好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娱乐价值和治疗价值最为明显,外地游客对上述两种价值评价的最大价值指数均为8,而本地居民的评价结果分别为7和6。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城市滨河空间提出的景观建设及优化建议如下:(1)综合评估地理环境因素对社会价值的贡献,高效利用环境资源;(2)有效利用近水优势,打造多样化的亲水性景观空间;(3)尊重地域特点,凸显优势社会价值;(4)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偏好,提升出行满意度。(5)优先选择生态化建设手段,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根据环境变量对社会价值的贡献和影响提出城市滨河空间景观建设和优化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地理因素变化而产生的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持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诱发的石碑塬低角度边坡滑移为研究对象,在固原市原州区石碑塬地区开展了工程物探、工程地质测绘及现场取样等野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了黄土基本力学试验、室内动三轴试验、室外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等研究,对低角度边坡在震动液化作用下发生滑移现象的机理进行探索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对研究区野外勘探和走访调查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石碑塬低角度滑移特征:(1)
通勤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除了通勤自身的目的属性,在其过程中居民的体验同样重要。因此,关注通勤者的体验,不断提高居民在通勤过程中的幸福感,是提升居民整体幸福水平的重要途经之一。通勤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是对其进行改善的基础,甄别对通勤幸福感提升有益的因素,对于关注个体通勤行为的交通系统优化、打造以人为本的建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发的手机软
2018年发布的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取代了传统的居住区规划,传统规划已不能应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病,原有发展模式和住区规范已不能解决问题,也明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提出的新需求。现今老城内原有生活格局与传统公共空间在用地紧缺的挑战下,功能逐渐衰退,城内空间亟需重塑,城市功能修补在城市品质的塑造过程中愈发受到重视。本文以社区发展理论来构建生活圈的分析框架,
生态空间之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科学优化生态空间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也可为科学规划国土空间提供主要依据。山区县自然条件较为复杂,生态环境兼具重要性和脆弱性双重特点,生态空间划定既要遵循一般普适性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山区自身特点。因此,寻求适用于山区县的生态空间划定和优化方法对于山区县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山阳县为例,充分考虑该地区地形复杂和生态脆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颗粒材料,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特殊的力学特性导致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制约着我国黄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纤维加筋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土体改良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土体强度,在路基改良、边坡支护等工程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纤维加筋土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大于理论研究的土工材料,其变形过程中内部微结构特征的研究对解决复杂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问题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次
中国城市发展经过30多年的“增量扩张”现已向“存量优化”转变,从以土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进入以有机更新为主的重要时期,旧城更新成为发展主题。立足品质提升,塑造地方特色,强调人文内涵,提升城市综合吸引力是各个城市当下的主要任务。城市更新中的传统风貌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的核心展厅,是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议题下,提倡文化自信的首要
习近平多次强调:“保护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使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更是强调需加强历史文化空间协调管控。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临汾市为研究实例,分析历史文化空间现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评估历史文化空间的重要性价值及空间价值,探究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协调管控策略,
促进乡村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实现乡村健康、有序的发展,深入了解乡村聚落格局是基础,乡村聚落格局是乡村发展演变的直观体现。目前,我国乡村聚落普遍呈现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混乱及村庄空心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脚步。为高效地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深入剖析乡村聚落格局及其发展动态,遵循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推动农业农村现
秦岭呈东西走向贯穿我国中部,是重要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多种类型生态功能区,目前有关该研究区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服务的研究还缺乏深入。本文立于水源涵养功能这一研究点,选择陕西省内的秦岭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借鉴生态系统理论,选择InVEST模型、修正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相关空间分析等方法,综合利用多源数据产品,对1980~2018年秦岭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时空差异特征和动态变化进行探索,初步分
河道流量的监测为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气候变化、陆地水循环、洪旱灾害预警及农业、运输等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基础,特别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河道流量监测对河流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水文站的数量逐渐减少,空间分布不均且较为稀疏,很多自然河流都难以实现连续、完整的流量监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技术估算及监测河流流量、建立遥感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