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颈椎微调配合头部九宫穴按揉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观察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选择方案,并与常规推拿治疗方法进行对比,观察二者疗效差异,初步探寻颈椎微调配合头部九宫穴按揉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理,更好的发挥其治疗优势,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底前来云南省中医医院推拿科以及骨伤科就诊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1-60编成序号,然后利用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即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施以常规推拿方法治疗[1],治疗组30例患者施以颈椎微调配合头部九宫穴按揉法。两组中每位患者每次给予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2周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即可评估临床疗效。疗效观察的指标主要为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TCD测出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眩晕障碍量表(DHI)及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资料均符合正态性),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值符合正态性),非正态分布数据及等级资料对比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SCV评分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总评分治疗前组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在ESCV/眩晕症状、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生理及社会适应评分等五个方面,两组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眩晕症状、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等四个方面P<0.05,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生理及社会适应方面,P>0.05,说明两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别。(2)椎-基底动脉TCD检测结果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LVA(椎动脉左侧)、RVA(椎动脉右侧)、BA(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间相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试验组LVA、RVA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BA水平的改善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DHI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Z=-1.133,P=0.257>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对比,试验组DH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861,P=0.00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眩晕强度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t=0.888,P=0.378>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的眩晕强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对比,试验组眩晕强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018,P=0.04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在改善眩晕强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临床疗效比较:经1个疗程治疗后,试验组治愈2人(6.7%),显效18人(60.0%),有效2人(23.3%),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0人(0%),显效12人(40.0%),有效13人(33.3%),总有效率为83.3%,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经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有明显差异(Z=-2.002,P=0.036),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颈椎微调配合头部九宫穴按揉法和常规推拿法均能有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2)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TCD测出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眩晕障碍量表(DHI)及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AS)以及临床疗效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治疗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颈椎微调配合头部九宫穴按揉法对治疗颈性眩晕病症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