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全球范围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沙门氏菌中毒事件,而传播源主要集中在动物性食品上。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年增强,严重影响了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对动物食品源流行的沙门氏菌进行研究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四川省某大型肉鸭屠宰厂其生产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并对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和PFGE分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肉鸭屠宰链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从肉鸭屠宰链采集盲肠内容物(代表屠宰前)、脱毛环节样品、掏膛环节样品、分割肉样和预冷环节样品共523份,按照GB 4789.4-2010并结合双重PCR方法对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143份样品受到沙门氏菌污染,从中共分离得到156株沙门氏菌,总污染率为27.3%;宰前、脱毛、掏膛、分割和预冷环节样品的污染率分别为43.5%、27.0%、24.8%、24.4%和18.3%;三次不同采样时间样品的总污染率分别为33.3%、15.6%和31.7%;156株沙门氏菌共产生了11种血清型,以印第安纳(n=41)、纽兰(n=29)和纽波特(n=27)等沙门氏菌为主,不同屠宰环节血清型的分布不同,不同采样时间血清型的流行情况也不同。2肉鸭屠宰链沙门氏菌耐药性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对156株沙门氏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共检测10种常见抗菌药。结果显示,分离株对萘啶酸的耐药率高达94.2%;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59.6%、51.3%和46.2%;对环丙沙星(27.6%)、头孢曲松(25.6%)、米诺环素(20.5%)和卡那霉素(19.2%)的耐药率较低;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4.7%)和庆大霉素(14.1%)的耐药率最低。156株沙门氏菌共产生了50种耐药谱,不同环节和血清型的分离株耐药表现不同,98.1%的分离株具有耐药性,63.5%的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且分离株的耐药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上升趋势。3肉鸭屠宰链沙门氏菌毒力基因检测对156株沙门氏菌的毒力岛、菌毛、质粒和原噬菌体四大类毒力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分离株对毒力岛毒力基因、菌毛毒力基因、质粒毒力基因spvR的携带率超过80.0%,对质粒毒力基因spvB、spvC的携带率分别为26.9%和10.9%,对质粒毒力基因pefA和原噬菌体毒力基因sopE的携带率为0.0%;97.4%的分离株携带至少一种位于毒力岛上的毒力基因,91.0%的分离株同时携带5种以上受试毒力基因,共有30种不同毒力基因谱型产生;毒力基因分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血清型上,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对除pefA和sopE外的其它受试毒力的携带率均达到了100.0%。4肉鸭屠宰链沙门氏菌PFGE分型采用Xba I酶和CDC提供的标准方法对108株具有代表性的沙门氏菌进行PFGE分型研究。结果显示,8株沙门氏菌不能被分型,剩余100株沙门氏菌的带型相似度在33.81%~99.09%之间,共产生了41个不同谱型;PFGE谱型和沙门氏菌血清群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未发现和耐药表型以及毒力基因型之间有所联系。此外,谱型结果还表明沙门氏菌会沿着肉鸭屠宰链自上而下进行传播,且各环节存在交叉污染的现象并可能有外源沙门氏菌传入;不同时间肉鸭屠宰链流行的沙门氏菌不同,而部分菌株可以长期存在于屠宰链中,对屠宰对象造成污染。本文对肉鸭屠宰链流行的沙门氏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为监控沙门氏菌对肉鸭的污染及其耐药性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评估肉鸭屠宰链流行的沙门氏菌的潜在致病风险提供了参考;PFGE分型结果为研究沙门氏菌在肉鸭屠宰链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