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尾松、杉木等人工单优群落下分布着以芒萁为主的蕨类植物。芒萁层片分布密集的地段,森林群落树种种子更新困难,马尾松长势明显下降,这意味着芒萁层片分布可能阻碍了森林中的树种群落更新。芒萁层片的过度发育可能与森林群落上层乔木层片、灌木层片有某种关系,如马尾松、杉木单优群落对芒萁生长的遮荫效应及林下酸性土壤可能对芒萁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构建不同的光强和酸雨的控制试验,利用叶绿素荧光分析仪、Li-6400光合分析仪和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光强和酸雨条件下芒萁的光合荧光参数和色素含量,研究分析芒萁对光强和酸雨的适应性,揭示芒萁的生长发育机理,同时为促进森林群落进展演替而采取的生物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处理为:设定全光、30%遮荫、50%遮荫和80%遮荫4种光强水平,且在每种光强下设置pH3.0、pH4.0、pH5.6和pH7.0的4种酸雨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全光下,盆栽芒萁经5-7月炎热的夏季强光照射后,叶片焦灼,地上部分全部干枯,甚至植株死亡。说明夏季全光条件不适合盆栽芒萁的生长。2)芒萁在3个月相同的酸雨处理下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色素含量(Chla、Chl b、Chl (a+b)和Car)、叶绿素荧光光反应参数(Yield)和暗反应参数(Fv/Fo和Fv/Fm)随光强的改变变化规律不同。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芒萁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呈现减小的趋势,而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呈现增大趋势,说明高度遮荫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但提高了色素含量和PSII的活性中心。3)芒萁在pH5.6处理下生长较好,而pH3.0的酸雨胁迫处理明显抑制芒萁的生长。芒萁在3个月相同的光照强度处理下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色素含量(Chl a、Chl b、Chl (a+b)和Car)、叶绿素荧光光反应参数(Yield)和暗反应参数(Fv/Fo和Fv/Fm)在不同的酸雨处理下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即在pH5.6处理条件下达到其最大值,在pH3.0酸雨胁迫处理条件下其值最小。4)通过3个月对生长在不同光强和酸雨处理条件下的芒萁光合荧光及色素含量指标的测定,表明芒萁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色素含量(Chl a、Chl b、Chl (a+b)和Car)、叶绿素荧光光反应参数(Yield)和暗反应参数(Fv/Fo和Fv/Fm)都有一致的月变化规律,即:7月>10月>12月。5)光强对Fv/Fm有显著性影响,对其余均有极显著性影响;酸雨对芒萁荧光参数、净光合速率和色素含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光强和酸雨的交互作用对叶绿素b有显著性影响,对其余参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综上所述,高度遮荫不利于芒萁有机物的积累,但提高了PSII活性中心和色素的含量,pH5.6的酸雨处理下芒萁生长较好,而pH3.0酸雨胁迫处理抑制了芒萁的生长,从而初步揭示了芒萁对不同光强和酸雨的适应性,对促进森林群落进展演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