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尔斯《昏睡百年》中格雷厄姆的自我调节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ly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是科幻小说领域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出版于1899年的《昏睡百年》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反乌托邦反映的是理想社会的反面。作品透过主人公格雷厄姆的所见所感,刻画出一个经济急速发展的未来世界,展现出在冰冷的机器下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通过自我调节的内心转变始终贯穿全文。近年来,《昏睡百年》逐渐受到国内批评界的关注,但鲜有人从主人公的内心转变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自我调节理论是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分支,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看来,只有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子功能协同运作,人们心理的自我调节机能才能正常运转。自我调节能给小说人物的内心转变提供学理上的参照。将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与威尔斯的创作背景以及英国转型时期的历史语境相结合来解读《昏睡百年》,可以更加透彻的剖析格雷厄姆内心转变的过程。本文以心理学自我调节为切入点,立足于格雷厄姆内心的困惑、警觉和超越这三个转变阶段,从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这三个文化与心理维度着手,分析格雷厄姆在文化冲击下内心真我的缺失与寻回。导论部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简要地介绍了理论背景,论述了选题的可行性。并提出以下问题:面对身份的转变,格雷厄姆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挣扎?格雷厄姆在新伦敦怎样调节自我行为并作出内心抉择?威尔斯写作背后的意图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正文第一章从自我观察的角度分析格雷厄姆对自己成为世界之主的不安。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力,格雷厄姆难以融入自己的新身份中,他怀念过去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第二章从自我判断的角度探讨主人公对自身沦为政治傀儡的警觉。他对被监视的现状感到不满,并意识到身为世界之主的责任。第三章从自我反应的角度着手,阐述格雷厄姆为了民主和平的理想,领导工人阶级对奥斯特罗格政府进行反抗,实现了他对自身的超越。最后,结论部分回答以上问题并表明,《昏睡百年》中的未来世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夸张化模型。小说中巨大的城市迅速崛起,而充满悠闲自然理趣的小型城镇与乡村则逐渐消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展现出人们信仰的缺失与内心的真空状态。格雷厄姆的自我调节过程,正是寻回自我本真的过程,也体现出威尔斯对英国转型时期背景下人们内心失去真我的深刻反思。
其他文献
交际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基础.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际形式,历来倍受人们关注.从世界范围来看,二语教学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成绩斐
在D.H.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主人公保罗的恋母情结已得到文学评论界全面而深刻的阐释.该文以心理分析方法,以奥托·肯伯格的自恋理论来关照小说中被恋母情结所掩盖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法律文献的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有关法律文献翻译的文章也逐渐增多。其中大部分从词、句子和语法的角度出发详细地探讨了法律文献的翻译。
要学好一门语言,不但要熟练地掌握该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还需要了解该语言所属文化的背景和基本知识.而谚语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渠道,因为谚语是文化的承载者,它记录
《项狄传》(全名为《绅士特里斯川·项狄之生平与见解》)是英国十八世纪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的一部极为独特的小说。此书以其标新立异的结构,别具一格的叙述手法,巧妙的时间处理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那时至今,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研究者们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去
博大精深的理论深化我们的认识,现代化的电脑网络技术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积极地把新兴的语言理论和新兴的电脑网络技术相结合,综合运用于日语学习和教学中,探讨出一个基于"
本文旨在借用哲学阐释学的观点,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地位,指出译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特殊性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与翻译关系较为密切的部分阐释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