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材料广泛运用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降低污染、提高作物产量等诸多优点,而其对于工程土体的改良作用尚未可知。藉此本文从广西地区工程中产生的弃土场选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材料广泛运用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降低污染、提高作物产量等诸多优点,而其对于工程土体的改良作用尚未可知。藉此本文从广西地区工程中产生的弃土场选取三类典型弃土(黏性土、红黏土、膨胀土),将其与不同掺量(0%、2%、5%、8%)的生物炭与土体掺合,通过试验测出混合土体的渗透性、抗剪强度和压缩性,并利用Midas软件建立弃土坡模型,计算土坡在添加生物炭下其应力应变和稳定性的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变水头法测量混合土体的累积入渗量和渗透系数,结果发现:生物炭掺量小于2%时,红黏土渗透性变化不大;当掺量小于5%时,黏性土和膨胀土渗透性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生物炭具有一定疏水性,生物炭改变土体孔隙结构。当掺量达到8%时,三类土体渗透系数均显著增大,有利于土体排水。(2)直接剪切试验结果发现:当生物炭掺量小于5%时,黏性土和红黏土粘聚力变化很小;而对膨胀土来说,即使掺量达到8%,其粘聚力依然变化很小。此外当生物炭掺量小于5%时,三类混合土体内摩擦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当掺量达到8%后,三类混合土体内摩擦角却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生物炭改变土体颗粒级配。(3)侧限压缩试验结果发现:当生物炭掺量小于2%时,红黏土和膨胀土压缩性无明显变化,超过该值后,其压缩性会显著增加,当生物炭掺量大于5%时,黏性土也呈现出类似特征。原因在于生物炭颗粒硬度大造成土体压缩性降低,同时堵塞土体孔隙使得级配密实,压缩性降低。(4)为综合评定生物炭对三类土体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利用Midas GTS软件建立了土体模型,并根据试验实测参数结果进行赋值。模拟表明:在应变方面,黏性土最小,红黏土其次,膨胀土最大;此外当黏性土和膨胀土中生物炭掺量在2%和5%时,土体强度和稳定性有所提升,因此建议对于不同类型的土体可以采用不同掺量生物炭进行改良。该成果对与弃土场边坡稳定性治理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其他文献
城中村改造没有"万能公式"可以借鉴,以往盲目激进且带有"运动"色彩的改造方式因忽视城中村的类型差异与实际发展阶段,往往导致实践效果差强人意且社会、经济和环境成本巨大。
数字道路信息是重要的基础性地理要素,更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道路信息的准确获取对交通管理、城市规划、道路监控、GPS导航以及地图更新等方面意义重大。
移动终端定位是指利用内置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以计算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同步定位和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技术则是终端在定位同时建立周围环
如今,3D技术在机器人制造、计算机图形学、游戏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因此几何模型之间的碰撞干涉检测技术在这些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它也是三维矿山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迅猛,场景的复杂度也随之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现阶段对碰撞干涉检测技术的开发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而,提高算法实时性与准确性对虚拟现实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近几十年的研究中,随着
在中外文学史上,玛格丽特与茶花女作为两个鲜明靓丽的独特女性形象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完全不同,但都有着相似经历都渴望爱情却最终都无法摆脱
华南泥盆纪地层底部包含一套碎屑岩建造,代表了海西期最早沉积,其岩石组成与沉积特征明显受加里东运动形成的古地理格局制约。笔者选择了华南地区144个剖面,综合统计分析泥盆
21世纪学习联盟指出:学生若想在21世纪取得成功需具备沟通、合作、创新、文化素养和审辨思维。培养公民必备的21世纪技能成为全球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学科素养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而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成为我们研究的首要任务。传统以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不适宜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且《普通高中地理
虹吸法在排土场的防治水工程和降低尾矿坝坝体内部的浸润线高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尚属新技术、新方法。在五通村滑坡治理工程中采用了虹吸法
新世纪以来,视频监控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传统的摄像机拍摄范围有限,造成监控资源的浪费,并且拍摄场景多是单摄像机的二维图像数据,缺少立体场景的可视化监控效果。视频增强虚拟环境(AVE)将实时视频与三维虚拟场景相融合,既能将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发挥最大优势,它还能最大限度地扩展和应用视频分析的结果并得到充分的理解,在政府部门、交通站点、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价值。将监控视频图像融
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发展,虚实融合的效果越来越逼真、多样。作为增强现实的核心技术,三维跟踪注册技术、融合成像技术、人机交互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