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验证腹针治疗缺血性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为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初发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腹针+上肢康复训练组(腹针组),腹针假针刺+上肢康复训练组(腹针假针刺组),对照组(上肢康复训练),每组各22例,腹针、腹针假针刺及上肢康复训练均1次/天,5次/周,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行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 运动分期评定(简称“Brunnstrom-U”和“Brunnstrom-H”)、上肢 Fugl-Meyer运动量表(简称“FMA-U”)、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简称“WMFT”)、改良Barthel指数(简称“MBI”)等量表评定。疗程结束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数据管理采用Excel,数据处理分析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用于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用于组内前后比较。卡方检验用于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秩和检验用于等级资料的组间和组内前后比较。结果:1.基线比较:三组治疗前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和疗效评价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基线一致。2.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三组的FMA-U、MBI和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针组的Brunnstromm-U和Brunnstrom-H分期较前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假针刺组和对照组的Brunnstrom-U和Brunnstrom-H分期较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针组FMA-U和WMFT评分均较假针刺组和对照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对照组的FMA-U和WMFT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治疗后的Brunnstrom-U、Brunnstrom-H分期和MBI评分等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针组的FMA-U和WMFT评分的变化率均较其余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层比较:在年龄上,各组间WMFT评分的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方面,各组间MBI评分的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A-U和WMFT评分的升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U评分升值的组间比较表明,不论病程长短,腹针组与假针刺组、对照组之间FMA-U评分的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针刺组与对照组FMA-U评分升值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腹针可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安全有效。对其是否能够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则尚待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