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钒液流电池用窄离子通道非对称膜的设计与调控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钒液流电池(VFB)功率和容量可独立设计,且其正/负极采用同种金属的不同价态离子作为活性物质,使得容量易修复,因而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离子传导膜是VFB的关键组件之一,主要作用为传导载流子和截留正/负极活性物质。理想的离子传导膜应该同时具有高离子选择性和低面电阻,然而对于普遍使用的均相膜,二者难以同时兼备。本论文提出具有致密分离层和多孔支撑层非对称结构的全钒液流电池离子传导膜,与均相膜相比,非对称膜的多孔支撑层对离子传输阻力很小,其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致密分离层,通过调控致密分离层的离子传输通道尺寸并减薄致密分离层的厚度,可同时实现高质子/钒离子选择性和低面电阻。通过降低离子交换容量和引入具有埃级离子通道交联氧化石墨烯膜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窄离子通道非对称膜,提高了VFB电化学性能,并研究了窄离子通道对钒离子传递的影响机制。为提高离子选择性,以低氯甲基化度为40%的氯甲基化聚砜为低溶胀基材,采用双凝胶浴相转化法制备了致密分离层非对称季铵化聚砜阴离子交换膜。为降低离子通道尺寸,将离子交换容量降低至~0.72 meq.g-1,在致密分离层中构建了尺寸为~2nm的离子簇,有效截留钒离子,VO2+渗透系数≤0.295 ×10-7 cm2 min-1;同时通过改变浸入正戊醇时间调节膜结构,浸入时间缩短至20 s,多孔支撑层孔连通性提高,致密分离层厚度减薄至~5μm,使得面电阻从均相膜的36.22 Ω cm2显著降低至6.72Ω cm2,其应用于VFB,能量效率(EE=81.0%,60 mA cm-2)相比均相膜(EE=65.6%)提高了 23.5%,也优于 Nafion212 的性能(EE=79.1%)。聚合物离子传导膜的离子通道难以均匀达到埃级,并且钒离子尺寸为8.0 A左右,为进一步提高离子选择性,提出采用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间隙构建具有均匀埃级离子传输通道的致密分离层。选择Nafion212作为基膜制备GO/Nafion212复合膜。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溶胶凝胶法表面氨基功能化,而后利用旋涂法在氨基功能化Nafion212表面沉积GO,同时为增加机械稳定性,利用间苯二甲胺(mXDA)为交联剂连接相邻GO纳米片,形成交联GO(CLGO)层,最终得到了 CLGO层厚度约为100 nm的复合膜。CLGO层内离子传输通道尺寸约为7.4 A,显著降低了钒离子渗透,复合膜表现出更低的 VO2+渗透系数(0.30 × 10-6 cm2 min-1 vs.1.88 × 10-6 cm2 min-1)。在 20-100 mA cm-2 内,表现出更高的库伦效率(CEs)(93.0-97.2%vs.68.0-91.6%)和 EEs(88.9-85.2%vs.65.7-82.2%)。在 80 mA cm-2 下,放电容量衰减更慢(0.25%/圈vs.0.47%/圈)。进一步采用抗溶胀能力更强、机械性能更优的环氧功能化聚砜多孔膜作为支撑膜,减轻了对CLGO层的影响。利用氨基与环氧基团的反应,通过共价键将GO固定到支撑膜表面;同时鉴于 H3O+、V(H2O)62+、V(H2O)63+、VO(H2O)52+和 VO2(H2O)4+的水合直径分别为2.80、8.24、8.14、8.18和8.34 (?)。继续减小GO层离子传递通道尺寸,实现H30+和水合钒离子的尺寸筛分。采用干/湿相转化法结合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环氧功能化聚砜多孔膜。选择mXDA为交联剂和GO纳米片为构筑单元。采用压差驱动自组装法,将CLGO层附着在环氧功能化聚砜多孔膜上,并通过热处理形成的共价键加强CLGO复合膜的界面强度。当CLGO层厚度为89 nm时,复合膜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当离子传输通道尺寸约为7.70 A时,复合膜具有较小的面电阻,将其组装入电池,展现出了最高的电压效率(VE)。利用热还原法收缩相邻GO纳米片之间的有效孔尺寸由7.70 (?)减至6.70(?)时,CEs明显增大。为进一步降低GO复合膜面电阻,在二维GO通道中插入苯肼-4-磺酸(PHSA)引进带负电荷的磺酸基团降低质子传递自由能垒。采用热还原结合L-抗坏血酸化学还原法减小离子传输通道有效尺寸,制备了通道尺寸约为4.6 A的磺化CLGO复合膜,对VO(H2O)52+/H3O+离子对实现尺寸筛分。在60-100 mA cm-2下,磺化CLGO复合膜的CEs为96.4-97.6%,VEs为80.4-87.9%。CEs保持较高的同时,VEs显著提高。针对离子传输通道很小时电池容量仍衰减较快的问题,采用实验探索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研究了正/负极活性物质迁移导致的VFB容量衰减机理。实验发现,四种价态钒离了中,唯有VO2+出现渗透。在0.375 M浓度差下,VO2+渗透速率为1.38 × 10-3 mmol cm-2 h-1,推断容量衰减归因于VO2+的迁移。进而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得到,当GO纳米片层间距为8.0 (?)(有效孔尺寸为4.6 (?))时,四种价态水合钒离子(V2+、V3+、VO2+和VO2+的自由能垒分别为22.92、41.60、21.15和10.51 kcal mol-1,证实了 VO2+的迁移是导致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由对比实验测得,渗透压差对流、浓度差扩散和电场迁移导致VO2+渗透占比分别为52.3%、16.9%和30.8%。可以看出,渗透压差引发的对流占主导地位。基于以上机理,采用非对称电解质浓度(正极1.5 M,负极0.75 M)调控正/负极电解液间的渗透压差获得了稳定的循环容量,在20圈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5.3%(正/负极均为1.5 M时仅为67.2%)。通过合理的离子传导膜离子传输通道设计和非对称结构的构建,实现了高离子选择性和低面电阻,提高了 VFB的CE和VE,获得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尺寸筛分膜导致渗透压差引发的VO2+对流,进而引发明显的容量衰减。
其他文献
板结构是工程应用中最常见的构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土木、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制造或使用过程中,板可能会因腐蚀、疲劳或外部载荷冲击而产生裂纹。裂纹的存在不仅降低了结构的局部刚度,而且可使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从而降低结构可靠性甚至可能引发破坏事故。因此,研究含裂纹板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对结构设计及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矩形板结构中的边角裂纹和平面裂纹进行建模,揭示了裂纹对板动力学特性影响的
碳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C/C-SiC)具有高比强度、耐高温和抗氧化/烧蚀等优异性能,在飞行器热防护系统、推进系统和高性能制动系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液硅熔渗法(Liquid Silicon Infiltration:LSI)制备C/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工艺,该工艺具有相对简单、制备周期短、成本低和近净成形等优势。采用该工艺制备C/C-SiC复合材料,主要通过
随着节能环保日益受到重视,天然气在我国北方供热能源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天然气烟气余热的深度回收利用是实现我国天然气高效供热的主要途径之一。采用烟气-水直接接触式换热,是实现烟气余热高效回收的重要技术路线,目前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为烟气-水的一段换热,换热过程中将产生较大的不匹配(?)耗散。本文建立了烟气-水接触式换热的模型,然后合理划分换热过程,将水量分为多段并在不同位置与烟气进行喷淋换热,并通过实
工程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将发生材料老化与结构损伤。结构金属骨架的锈蚀将导致其性能劣化、承载力下降和耐久性能降低,从而极大程度地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腐蚀损伤具有影响因素复杂,时间跨度长,不确定度大等特点,故腐蚀状态的有效评估对结构全寿命设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导波衰减小,能在波导中传播较长距离,一次测量可实现对探测对象较大范围的覆盖扫描,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了腐蚀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导波技术
胶质瘤是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和(或)具有胶质细胞分化特性的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作为一种原发颅内的、常见的恶性肿瘤,胶质瘤约占脑部恶性肿瘤的50%左右,具有增殖速度快、侵袭性高、弥漫性扩散等生物学特性。因无法通过手术完全清除,药物无法透过血脑屏障、患者产生耐药性等原因,使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差、复发率高,患者五年存活率不足1%。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肿瘤的坏死程度、微血管的增生程度、细胞的异性型程
大跨径桥梁支座病害频发,如支座位移超限、滑动支座滑板剥离、磨损以及抗拉支座拉力摆断裂,使用寿命短,维护费用高,损坏后严重影响桥梁结构安全。利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获取的海量监测数据对大跨径桥梁支座的性能异常进行有效预警,对确保桥梁的运营安全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大跨径桥梁支座为研究对象,针对数据驱动的支座性能异常预警中四个研究不足:支座静位移预测模型误差大、缺少监测滑动支座滑动摩擦力变化的方法、监
混凝土早期开裂不仅影响结构外观,还会使环境中的腐蚀介质通过裂缝侵入混凝土,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引起混凝土早期开裂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混凝土结构或结构构件受到约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对混凝土结构收缩开裂后的耐久性能研究不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不能考虑可能的约束条件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对不同约束条件(无约束、两侧约束和四侧约束)、不同水胶
传统抗生素耐药问题日趋严峻,耐药菌引起的多种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烧烫伤感染、糖尿病足溃疡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碳青霉烯大肠杆菌(CREC)、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MRPA)等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中缺乏有效的抗生素药物,且耐药问题一旦发生,同类药物药效大幅度降低,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开发迫在眉睫。Cathelicidin宿主防御肽是脊椎动物
粤府办[2021]30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省市场监管局反映。2021年9月24日(注:《广东省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此略,详情请登录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公报栏目查阅)
期刊
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因其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和材料性能可设计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以及新能源等领域中。然而,复杂的材料内部结构会导致其破坏时表现出多种破坏模式,比如纤维破坏、基体破坏以及界面脱粘等。因此,复合材料破坏的研究对于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评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相场模型以其优美的数学结构和在处理裂纹问题上的优越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破坏问题的分析当中。本文针对纤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