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长点形态与机制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832793x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一个联动、开放、有机的复杂系统,其局部与整体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单一的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式很难全面地反映城市的生长的形态,还需要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进行补充。城市中的某些有限的区域、甚至建筑等单元可能对城市的发展、更新、改造、再生等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段周期内城市发展的引擎。借鉴其它学科中“生长点”的概念,本文提出了城市生长点的概念,其意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一个或一组特定的城市元素为核心,能够激发起周边城市区域快速发展,此生长周期内的这些城市元素可称为城市生长点”。   城市原本以“点”的形态而产生,发展过程中在空间层面上形成“点”-“轴”-“网”演化过程。城市生长点作为城市肌理的相异部分,通过入侵、扩张、更替等形式嵌入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最终产生共生而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其过程体现了集聚与扩散、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双重作用力的推动与制约。   从城市发展的时间层面上来看,结合城市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城市“生长点”体现出不同偏向的作用力,包括生长作用力,再生作用力,跨界耦合作用力,这三种作用力密不可分、相互联系、此起彼伏贯穿于城市生长点生命周期的始终。   基于时空层面的研究,城市生长点的发展机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为城市居民提供能满足其特殊而不可替代的需求的空间和环境,形成城市网络中“能”和“流”的汇聚点,进而刺激周围区域的发展。研究分析总结了现有城市生长点的开发机制,从定性定位、建设强度、投入与培植、设计层面的总体协调四个方面提出城市生长点开发机制的总体原则,并提炼出几种典型的开发模式,结合案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通过对城市生长点时空演化形态及开发机制系统而理性的研究,为研究动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局部作用于整体的过程提供一种思路,从而能更加有机的、辩证的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其他文献
移民运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迁入地的人口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有着重大的影响。明清时期,湖北与周边地区发生了规模宏大的移民运动,使人口与生产力得到重新分布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旧城更新模式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旧城更新在商业、旅游业等新模式的植入中,往往造成旧城改造顾此失彼,使旧城区原有的地域文化失去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轨道线网建设向郊区延伸,开始在郊区形成了依托轨道交通发展的市郊新城。在市郊新城发展多元化的客观需求下,由市郊轨道交通
作为一种适时的方法、策略和有效的技术手段,现代的城市设计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区域和层面,城市设计有着不同的技术手段,而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工业布局的规划调整,城市内的老工业区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功能需要,而这些工业企业被逐步外迁或者关闭之后,遗留着大量的工业遗留物,这些工业遗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城市的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心理环境相互竞争与共生、改造与适应的过程,它是人类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飞
随着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快速发展,旧城区在城市中逐渐衰落,并面临着迫切的更新发展问题。如配套设施不足、交通拥堵、旧区拆迁矛盾等。同时在更新过程中,出现
砖瓦作是砖作和瓦作的统称,主要包括传统建筑的地面、墙体和屋面瓦的营造。砖瓦是木构架建筑的保护性构件,为建筑实现其遮风避雨、舒适度和空间围合等使用功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古建筑外观的重要元素。闽南沿海地区受多种历史、人文以及自然元素的影响,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地面、墙身和屋面瓦做法。在当代,受现代技术和外来工艺影响,其营造技艺的传承稳定性遭到一定破坏,再加上目前对闽南沿海地区砖瓦作的研究成果较少,
旧城菜市场对于城市意义非凡,不仅是市井乡愁的空间载体,也是小而强的地方经济润滑剂,更是家门口的社区交往会客厅。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菜市场对于探讨其未来发展弥足珍贵。  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