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体验,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口头传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无法实现。要想有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特征,实践在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关注学生体验,符合基础课程改革需要和道德与法治课目标。目前,实践性教学已经引起了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重视,他们在教学中努力实施实践性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仍存在少数问题,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相关研究已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总体看相关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国内学者尚未就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内涵达成共识,大部分研究仅仅从外延角度进行探索列举,这必然会影响到相关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许多研究对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现状仍然缺乏全面、科学分析,导致提出的对策往往不够全面、具体。有鉴于此,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内涵角度着手进行探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对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不断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本文除引言外,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一般理论进行探讨,主要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认为对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有助于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理论,更有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第二部分,利用问卷调查法从学生态度、教师定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模式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本文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开展频率次数少,且存在学校其他科任教师挤占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活动现象。(2)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方式单一。课内教学方式主要以“分组讨论”为主式,课外教学方式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和“军训”为主,其他方式几乎没有。(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科任教师会“偶尔”或者“从不”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以开展实践性教学。(4)实践性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以终结性评价和教师评价为主,阶段性评价则由于其工作量大往往沦为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观察与调查问卷,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制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1)应试教育影响,导致教师的实践性教学往往沦为形式。(2)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忽视学生为实践活动主体,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失去兴趣。(3)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价值不是非常清晰,对实践性活动没有认同感。(4)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评价体系仍然以学生掌握书面知识情况为主。第三部分,本文认为,要想改进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师角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不是仅仅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重视实践教学。(2)丰富实践性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在探究、交往和体验中完善自我思想品德。一般而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实践性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3)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就是除了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外,还应该包括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态度、参与积极性及自我反馈。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是指将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纳入到实践性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学生做出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化是指既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结果评价,又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整体来看,在实践性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既需要关注学生的考试和分数,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性课堂中的参与性、协作意识和情感投入,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提高实施效果,达成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