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的面积覆盖了地球表面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全省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水面宽广,具有十分丰富的湿地资源。但是由于对湿地盲目地开发与利用以及粗放型管理,导致了对湿地的利用是在以牺牲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为代价在进行着,因此对湿地进行保护以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湿地保护政策对湿地保护工作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湿地保护政策的研究尤为必要。本文以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为研究对象,在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现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了人地关系理论、生态系统平衡理论,对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进行研究。本文根据湖北省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并结合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的执行、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的效果,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进行绩效评价。首先建立了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体系,从而确定层次结构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法确定各层次的判断矩阵,然后利用软件yaahp0.5.2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得出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指数,最后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这对于湖北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湖北省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正处于初始阶段,虽然现行的政策在湿地的保护和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绩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盲目开发以及不合理地利用、严重污染、管理体制混乱、资源权属不明确、监测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保护区的建设不理想等一些问题,阻碍了湖北省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在湿地管理体制、政策制度体系、湿地经济发展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利用上述等手段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并最终实现湖北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