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和媒介的群落生态,了解其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玉龙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和媒介在不同生境、不同垂直梯度和不同季节等情况下的群落分布特征和规律,进一步揭示玉龙鼠疫疫源地群落分布格局与鼠疫流行之间存在的联系。方法以丽江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所在地为调查空间范围,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和不同垂直梯度的条件下,对疫源地内小型兽类及寄生蚤开展生态学调查,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明确宿主和媒介群落生态学即群落组成、结构、群落多样性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等,探讨疫源地群落与鼠疫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调查总共选择了32个点,捕获小型兽类1568只,隶属于4目6科12属24种;蚤有1007匹,属于3科6亚科8属13种。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玉龙鼠疫疫源地的整体调查群落的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46.17%、17.67%和14.54%;方叶栉眼蚤、特新蚤指名亚种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为群落寄生蚤的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38.63%、30.88%和16.19%。在小型兽类的优势种和寄生蚤的优势种之间,来源于小型兽类优势种的寄生蚤优势种,占总寄生蚤优势种的84.80%。2)小型兽类和寄生蚤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丰富度呈相关关系。3)在不同生境中,林地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大于耕地,优势度小于耕地;不同海拔中,小型兽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沿海拔梯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优势度呈升高趋势,蚤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单峰形变化,优势度呈“V”形变化;不同季度中,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标、丰富度和均匀度随季度的变化而呈上升趋势,优势度随季度呈递减趋势;蚤随季度物种多样性指标变化不典型,均匀度变化趋势呈单峰形,优势度呈“V”形变化。4)在海拔梯度中,小型兽类随海拔梯度的升高相似性系数q下降,Cody指数升高,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反。蚤随海拔梯度的升高相似性系数q呈单峰变化,Cody指数升高。5)小型兽类和蚤的生态位宽度优势种位居前列,群落生态位宽度中小型兽类最高值为0.9455,蚤最高值为0.9333;小型兽类优势种最小值为0.8664,蚤最小值为0.5926,其数值总体趋势呈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小型兽类以玉龙绒鼠和大耳姬鼠最大(0.9948),优势种以齐氏姬鼠和大绒鼠最大(0.9651),蚤以方叶栉眼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最大(0.9980)。6)蚤寄生生态位宽度最高值为0.394,优势种以特新蚤指名亚种生态位宽度最高(0.3795),方叶栉眼蚤最低(0.3274);生态位重叠指数以特新蚤指名亚种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重叠最大(0.9714)。结论1)玉龙鼠疫疫源地小兽优势种为齐氏姬鼠、大绒鼠,寄生蚤优势种为方叶栉眼蚤、特新蚤指名亚种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分布优势以耕地、高海拔和冬末春初季节明显。2)两种生境中小型兽类生态学指标存在差异,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呈林地大于耕地,优势度则相反,显示耕地更有利于鼠疫的暴发和流行。3)研究发现该疫源地IV梯度带的整体环境更有利于小型兽类和蚤类的生存与繁殖,小兽及其寄生蚤容量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利于鼠疫的流行和暴发。4)两种生境中小兽及其蚤类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季节分布特征都表明在时间分布格局中呈现聚集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季度(冬末春初)小兽及其蚤类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较低,而生态优势度较高的规律,是该疫源地鼠疫反复流行于冬末春初的重要原因。5)综合考虑生境和海拔梯度因素,小兽及其寄生蚤群落在IV梯度带的耕地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而生态优势度最高,因此从群落生态学角度进一步证实,IV梯度带的农耕地环境,是该疫源地鼠疫暴发和流行的最适环境。6)齐氏姬鼠和大绒鼠显示出较高的生态位宽度,说明它们不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对于鼠疫的流行和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新蚤指名亚种生态位宽度(以海拔和小型兽类计算)的不同,不仅反映它与主要宿主齐氏姬鼠的生态位宽度的同步适应,也体现了它对宿主动物齐氏姬鼠的依赖性,为它们作为重要宿主和媒介提供了生态学依据。7)从群落生态学角度,依据鼠疫宿主动物的划分条件,由于玉龙绒鼠在该疫源地不是优势种,且分布较为集中,生态位宽度较窄等特点,我们认为玉龙绒鼠在该疫源地不是主要宿主动物,仅为次要宿主或流行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