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ipad、电脑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己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借助网络平台、依托知名网站发表观点、表达诉求。这种运用互联网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道德习惯和价值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的形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充分提升自我主体意识。同时,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外界影响较大,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下,大学生在参与网络的过程中非理性和无序性的言论表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而如何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借助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知识,在深入调查掌握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础上,深入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建议,对于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和政治社会化理论等相关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民族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如何扩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内容:第一部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研究述评。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涵盖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假设、研究方法、问卷的设计过程(题目设定和答案设置)以及依据样本的基本特征对调研数据做Bartlett球形检验、主成分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问卷题目的一致性程度,为第三部分的调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实证调研。笔者从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和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两个维度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现状分析,网络政治参与意识主要从政治知识掌握、政治参与态度、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动机四个维度进行详细描述;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主要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偏好、信息获取、内容互动和权利行使四个维度来描述,真实地描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状况。第四部分为数据的数理分析。主要是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通过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政治知识掌握因子、信息获取因子、内容互动因子和权力行使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并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五部分是结果与讨论。通过实证结果的分析,笔者从提升认知、营造氛围、提高效能、拓宽渠道、锻造能力五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