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出,走过了一个从初步恢复到调整的阶段。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五个支柱之一,此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主要突出的是效率价值取向。30年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和腐败等社会问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社会保障的发展和完善,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一个极具意义的历史课题。社会保障价值取向是指导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和改革的潜在价值准则。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实践表明,从非正式制度的慈善事业发展到正式的制度安排,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理念事实上起着支配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和制度建设的作用。社会保障价值取向是一个多维度的丰富体系,既包括从纵向的、历史的视角下审视到的社会保障制度价值选择的更替,又包括横向的、特定历史时期内观察到的具体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上的价值选择。纵向价值选择和横向价值选择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丰富而具有层次感的价值体系。从纵向来看,一个国家独特的经济、文化与历史背景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特定的条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适应这些条件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市场化渐进式改革的历程不能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突效率价值取向,但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会张力拉大时,社会保障制度就需要更多的关注公正、民主等价值取向。从横向来看,社会保障价值取向是指特定历史期间内社会保障制度微观机制设计中的价值取向选择问题,如社会保障的财务制度设计需要符合效率价值原则,从而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长期稳定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