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肾移植术后影响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总结历年来我院肾移植的工作经验,分析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3年3月间的1308例肾移植进行随访。统计的相关变量包括:移植次数,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透析方法,透析治疗时间,组织配型,是否发生急排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CNI类免疫抑制剂用药种类,是否使用ATG、IL2Ra等抗体诱导治疗及种类,有无移植后糖尿病、肿瘤,有无感染、感染发生时间,不同时间段的eGFR,肾移植失功及患者死亡时间及原因等。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1,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肾半生存期,对上述各种因素与肾移植长期存活的关系用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人肾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例失访,随访率为%。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分别为90%,80%,60%,剔除移植肾有功能的死亡病例后,移植肾的存活率分别为90%,80%,60%,上述两者的移植肾半生存期分别为10士0年和10士0年,具有显著性差异。自2001年以来,移植肾1年存活率和半生存期都呈上升趋势。单因素分析表明:同肾移植长期存活的关系密切的因素有:移植次数,免疫诱导用药的种类和组合,是否发生排斥,是否有DGF,1周及1月后的eGFR水平,有无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等因素。经多变量分析发现,有5项危险因素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结论1.年移植肾存活率和移植肾半生存期逐年提高。免疫诱导药物的使用显著提高肾移植短期存活,并显示出提高长期存活效果的趋势。急性排斥发生与治疗、冷缺血时间、DGF、术后一周、一月时eGFR水平、有无并发症和术后感染发生等因素是影响移植肾的早期和远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减少带有移植肾功能的患者死亡是现阶段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一个最有可能实现的途径。第二部分肾移植中不同免疫诱导方案长期疗效的比较目的:比较肾移植中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IL2R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上述两者联合应用行免疫诱导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3年间的949例肾移植受者,其中使用IL2Ra诱导治疗者122例(IL2Ra组),使用ATG诱导治疗者324例(ATG组)。使用IL2Ra+ATG诱导治疗者120例(联合组),未用免疫诱导(未用组)130例。术后对所有受者随访了1--10年,观察和比较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长期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等。结果:四组间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未用组比较,IL2Ra,ATG组及联合组受者接受的供肾更多来源于尸体供肾(P<0.01),且供肾冷缺血时间较长(P<0.01).IL2Ra组和ATG组、联合组、未用组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3%和8%、9%、10%(P>0.05)。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和21%、23%、12%(P<0.05)。术后1年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和13%、12%、34%(P>0.05),术后10年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23%、12%、61%(P>0.05)。术后1,5和10年,IL2Ra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12%,23%和34%,ATG组为11%、23%和23%,联合组为12%、15%和16%,未用组为23%、12%和21%(P>0.05)。IL2Ra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4%,17%和19%, ATG组为12%、15%和19%,联合组为21%、16%和10%,未用组为12%、15%和19%(P>0.05)。结论:在临床肾移植中,经IL2Ra+ATG诱导治疗较有更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且不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并且人肾长期存活率均较其他组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