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泛指胃肠道黏膜被胃消化液消化而形成深达黏膜下层的黏膜破损,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胃空肠吻合口、含胃黏膜的憩室内。临床以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GU和DU。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虽然观点不一,但大多数医家认为主要是由于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及外感六淫,导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从而升降失常、损伤肠胃,久而成病。《内经》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思伤脾”,“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景岳全书》认为“脾胃之伤于情志者,较之饮食寒暑为更多也”。脾胃虚寒,则肝木乘之,肝气犯胃,则脾胃更为虚弱,日久则阳气更虚,变为虚寒之证。而且中气虚弱则气血不通,瘀阻经络,不通则痛。从临床观察来看,不论何种类型的消化性溃疡,均以胀痛为主。从消化道病理角度来看,主要机理是胃肠道动力功能障碍。从中医辨证来看,就是脾虚、气滞的一系列症状。其病机病理主要是脾胃升降失常,脾虚、气滞、血瘀。生理上,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升降有序,则气机调和,胃气通降是脾胃升降有序的重要环节。在治疗上,不论中、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标有三方面:(1)止痛;(2)促使溃疡早日愈合;(3)防止复发。在西医则重活动期溃疡的溃疡修复。而针对病人的个体体质,予中医辨证治疗尤为重要。临床中辨证施治有侧重,以脾虚为主者,治疗则健脾益气为主,兼活血化瘀;以气滞为主者,则应行气导滞和胃止痛。而肝与脾胃,相侮相克,相互制约,脾胃一气虚,则易肝木乘脾土。叶天士曰:“木横乘土,中宫受病。”肝郁气滞或胃气壅滞。从气、血辨证方面治疗,就可止痛,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复发三方而兼而得之。有利于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目的:在前人使用肾气丸的基础上,透过现代科学理论,科技手段与实验研究来扩大其运用范围。通过实验研究,从组织学观察、病理学观察、胃液分析、溃疡愈合质量(QOUH)四方面研究肾气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及靶点,揭示肾气丸治疗消化性溃疡损伤及黏膜再生的具体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多角度评价肾气丸对各种常见消化性溃疡模型的疗效,研究其作用靶点和作用理,为补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丰富治”胃”病的治法,拓展中医诊断思路。方法:造模方法1.建立脾肾阳虚动物模型2.脾肾阳虚大鼠乙酸烧灼性胃溃疡实验3.动物分组及给药: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模型组;B.生理盐水对照组;C.雷尼替丁组;D.肾气丸组;E.肾气丸+手参组;。4.标本采集和处理(1)取一批脾肾阳虚动物造成乙酸烧灼胃溃疡模型后,不行胃内细菌数测定,测其它指标。分组及造模同前。待全部动物实验完毕后一起用放射免疫法测PGE2、EGF、SS与GAS、NO与ET-1表达。(2)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测定:(A)中和法测定胃液总酸度(B)改良Mett法测定胃蛋白酶活性(3)胃壁结合黏液含量的测定5.观察指标胃液pH值;溃疡面积计算;血清PGE2、EGF、GAS、NO与ET-1含量;病理观察,并进行光学显微镜下分析。6.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方差齐时用LSD检验,方差不齐时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观察各组对胃壁结合黏液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再生黏膜总面积中PAS阳性面积的百分数。结果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中性黏液而被染成红色,故呈PAS阳性,雷尼替丁组、肾气丸组、肾气丸+手参组PAS阳性面积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结果见表3,图1。2.各组对血清EGF、GAS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模型组与肾气丸+手参组之间EGF值水平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②GAS各组均数符合方差齐性,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各组对血清PGE2、NO、ET-1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模型组与雷尼替丁组、肾气丸组、肾气丸+手参组之间PGE2值水平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后雷尼替丁组、肾气丸组、肾气丸+手参组明显下降;②模型组与雷尼替丁组、肾气丸组、肾气丸+手参组之间NO值水平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后雷尼替丁组、肾气丸组、肾气丸+手参组明显上升。③各用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之间对血清ET-1做比较,模型组与各用药组间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雷尼替丁组、肾气丸组、肾气丸+手参组明显下降,其中肾气丸+手参组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结果见表5。结论:有关肾气丸的药理研究报道多从对某一系统或某一病变指标的影响入手,观察该方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作用机制。在实验中,多根据现代医学发病原理进行动物模型的复制或在原有动物模型基础之上稍加改进而制作病理模型,观察内容从症状表现、生命体征、形态学和组织学、各项免疫和生化指标逐渐深入到基因表达。这种研究方法固然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揭示肾气丸的某些作用靶点和影响机制,但由于中医学特色是辨证论治指导下的整体调节,以“病”为着眼点的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显然与中医“辨证用药”的治疗准则相差甚远。尽管广大学者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成熟定论的动物模型并不多见。今后若能从改进动物模型入手,发掘现代医学病症和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中医证候的客观综合指标体系,进而复制出符合该指标体系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从方证对应的角度着手用药,立足整体,将多层次、多靶点的指标检测纳入药物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基因芯片等现代科学技术,从多学科、多系统、多病种的角度探讨药物治疗机制,对于准确把握中药复方的体内作用原理以及客观评价中药复方的治验结果,将会更具说力,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创新点1.首创国内外结合运用中医名方肾气丸加上藏医珍贵药手参来作实验研究。评价与证明了肾气丸及手参治疗脾肾阳虚型消化性溃疡大鼠模型的疗效,发现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揭示肾气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理,为进一步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2.对于消化性溃疡医家多从脾胃、从肝论治,鲜有从肾论治者。我们以大鼠采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建立脾肾阳虚型消化性溃疡模型,从组织学观察、病理学观察、胃液分析及细胞因子检测等方面,评价肾气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是国内首次进行补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动物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