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油田高含水期流场重构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t322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目前我国大部分老油田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分布较为分散,挖潜难度很大。由于储层纵向及平面的非均质,会产生不均衡驱替的现象,这种不均衡的驱替会导致地层内流场分布不均匀。随着开发的进行,这种非均质性更为严重,强驱与弱驱之间的差异也随之增大。由于老油田的注采井网固定,流线长期不变,会形成大量的无效驱替与水循环。因此,要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改善开发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流场重构技术手段来形成新的流场秩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Y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特征,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明确了当前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总结了流场表征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对比多个评价指标,选取了面通量作为唯一指标来表征流场,并选用戎下型隶属函数对历史拟合后的面通量进行科学处理来得到流场强度,再通过模糊C均质聚类方法及聚类有效性分析确定流场级别分类数与级别界限,建立起完整的水驱油藏流场评价体系,对Y断块进行流场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及剩余油分布情况对流场进行重构。本文通过历史拟合得到了Y断块当前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建立了合理的流场评价体系对Y断块进行流场评价,归纳了流场等级分布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流场重构方案来重构流场分布,有效挖潜剩余油。
其他文献
酸化是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改造的常用措施,为了降低酸岩反应速率、实现深部穿透,通常会对酸液进行增粘。酸液体系增粘后表现出酸岩反应速率低的特性,其酸岩反应动力学规律与常规酸差异很大,这直接影响着酸化工艺设计及其酸化效果。为此,本文考虑酸液增粘机理的差异,选取常规酸、稠化酸以及自转向酸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种酸液体系与新疆灰岩露头反应所表现出的静、动态酸岩反应动力学规律差异,建立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酸岩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了大批断块油藏,我国是这类油藏中占比最高的国家,其中极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极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断块破碎,面积小,难以形成规则的注采井网,在开发过程中经常采用一注一采、一注两采、两注一采和两注两采等井网形式,目前国内外关于此类井网注采调控方式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采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缺少针对此类油藏注采调控方式的物理模拟研究。本文根据极复杂断块油藏的井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采出液综合含水率达90%以上,采油过程中产出污水量越来越大。采取污水回注的措施治理产出污水时,联合站至注水井沿程线路的累积结垢等污染问题严重,输送途中易导致水质二次污染。若能通过分析井口采出液的特性,研究其对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堵塞规律,实现污水经井口简单油水分离处理后直接由注水井回注,不仅具有环境保护价值,提高经济效益,也为所研究储层的污水回注提供推荐水质指标。以
海底管道担负着海上油气安全运输的艰巨使命,是我国油气管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我国推出的一些有利政策,海洋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开发,海底管道里程数也在逐年攀升,其安全可靠性问题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研究了海底管道安全屏障绩效水平的变化规律,对安全屏障系统进行动态评估,这对预防海底管道泄漏事故的发生和后果恶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国内近年来发生的海底管道事故,总结归纳海底管道事故主要风险
为研究多跨连续梁-刚构桥地震易损性,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实际桥梁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通过增量动力分析,建立不同桥墩、支座及桥台等桥梁构件易损性曲线,分析了全寿命周期内桥梁关键抗震构件桥墩的时变地震易损性,采用界限法估算桥梁结构系统的失效概率,研究算例桥梁的系统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损伤状态下,1#与4#桥墩较易出现损伤,5#桥墩其次,2#和3#桥墩的概率最小,即墩高、材料强度及
胜利油田在历经了40多年的注水开发后,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含水率大于90%),尤其是A区块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开发阶段,强化采液是增加产油量和可采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提出一种适应于特高含水油田的合理产液量的计算模型,并针对计算出的合理产液量提出具体的调整工艺措施,对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后期的老油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特高含水后期的生产实际,进行室内流管实验确定产液量调整的理论
学位
塔中区块目的层多为碎屑岩,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区域内储层含水量高,油水关系复杂。在进行加密调整钻井时,现场采用了防窜性能优良的水泥浆体系,并严控施工过程,但测井资料显示其含水层的固井质量依然较差。固井二界面胶结性能是影响产层固井好坏的重要因素,也将直接影响油气井能否顺利交井及后期产量和寿命,考虑到该地区地层水成分复杂、矿化度高,且处于流动状态,分析可能是地层水对固井二界面的胶结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进而
在海底含砂集气管道输送过程中,会有液相析出。当流速低于临界流速时,砂粒便无法维持悬浮状态,将发生沉降。沉积在管道中的砂粒会造成管道堵塞、管道冲蚀、管道腐蚀。目前,防砂管理作为管道集输系统除砂的主流方式,旨在保证砂粒在管道内处于运移状态。即,通过预测维持砂粒运移所需的临界流速实现管道防砂管理。本文通过实验探究水平-竖直集气管道内砂粒运动规律、管道携砂特性、携砂临界流速,并建立模型实现砂粒临界流速的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