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洪涝脆弱性研究——以万泉河加积坝下游地区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涝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5%左右。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较为单一,防洪标准也相对较低,另外村民防洪意识相对薄弱,对洪水抵御能力较弱。一旦出现洪灾极易发生人员伤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我国农村地区防洪减灾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本文根据DEM地形数据、河道断面数据及及水文数据,采用二维水动力模型对万泉河下游农村地区洪水淹没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分别以乡镇和行政村为研究单元,选择反映农村地区社会脆弱性和自然脆弱性的16个指标构建脆弱性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脆弱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绘制了脆弱性分布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适合于中国农村地区的洪涝灾害脆弱性分析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于中小尺度的乡镇和行政村。本文针对指标的代表性和可获得性,选择了16个指标以反映乡镇尺度的农村地区洪水脆弱性,结合行政村的脆弱性分析,形成乡镇和行政村两级脆弱评价体系,并绘制区域洪水脆弱性分布图,对以往的洪水风险图是一种发展和创新,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2)建立二维水动力模型,对研究区域的暴露度进行了分类计算,涵盖了财产、道路和人身安全三个方面,首次将流速和水深对人身安全的联合作用加入到暴露度分析当中,更加全面的反映了地区暴露度的情况,为农村地区暴露度分析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计算模式。  (3)以万泉河下游地区为例,对该地区的农村洪涝脆弱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脆弱性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脆弱性的时间尺度的变化研究和不同指标计算的方法的适用性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脆弱性分析指标——不均性指标,用以反映评价对象指标内部的不均匀性。
其他文献
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目标之一。2002年《公约》决定构建一项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国际制度,并展开谈判。经过十年的谈判,缔约方大会已经形成
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土地不足的限制,填海造地成为普遍现象。由于受到海水入侵、地下水位波动等影响,土壤盐渍化、地下结构物易腐蚀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在填海造陆区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丰富的天然浮石为粗骨料,考虑含气量、粉煤灰两个变量因素来研究浮石轻骨料混凝土的性能。含气量按6%、8%、10%引入轻骨料混凝土,对3种含气量的轻骨料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