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构建及病理机制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cui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采用卵清蛋白(Albumin,OVA)全身致敏和鼻部激发构建变态反应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BALB/c小鼠模型;2.观察变态反应对于鼻腔-咽鼓管-中耳黏膜病理改变;3.动态观察变态反应迟发相主要细胞因子白介素5(IL-5)及中耳积液相关水通道蛋白5(AQP5)在中耳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变应原OVA全身基础致敏联合鼻内激发构建变态反应相关的分泌性中耳炎模型。选择清洁级BALB/c小鼠18只,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C、模型组Ⅰ(鼻内激发2周)、模型组Ⅱ(鼻内激发4周),每组6只。组织HE染色后观察中耳及鼻黏膜组织结构变化以及测量中耳黏膜的厚度;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动物中耳中IL-5和AQP5的表达和变化。结果:OVA经上呼吸道途径致敏构建变态反应相关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取材组织进行HE染色。对照组C可见咽鼓管黏膜为假复层纤毛上皮,细胞核排列整齐、均匀,纤毛柱状上皮紧密排列及杯状细胞穿插其中。黏膜下层可见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与软骨紧贴。自咽鼓管内口至鼓膜处中耳鼓室黏膜上皮呈假复层纤毛上皮-单层柱状/立方纤毛上皮-扁平上皮改变。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较薄与骨组织紧密相贴。模型组咽鼓管及近咽鼓管处中耳黏膜可见黏膜上皮细胞数目增加,排列紊乱。黏膜下层略微增厚,纤维细胞增多,血管扩张及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浸润。被覆立方上皮及扁平上皮处的中耳黏膜,模型组Ⅰ即滴鼻2周组可见上皮细胞细胞数目增多、排列欠均匀。模型组Ⅱ即滴鼻4周组可见上皮细胞化生,杯状细胞增多,部分纤毛脱落,黏膜下层血管扩张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测量近咽鼓管黏膜、中段中耳鼓室黏膜及鼓膜紧张部三处组织厚度,(1)近咽鼓管黏膜厚度测量:模型组Ⅰ(22.14±4.21um)、模型组Ⅱ(29.25±8.67um)较对照组C(19.31±2.07um)均增厚,模型组Ⅱ较对照组C的黏膜增厚差异有意义(P<0.05);(2)中段中耳鼓室黏膜测量:模型组Ⅰ(7.06±2.67um)、模型组Ⅱ(9.62±4.02um)较对照组C(5.61±0.78um)增厚,模型组Ⅱ较对照组C的黏膜增厚差异有意义(P<0.05);(3)鼓膜厚度测量:模型组Ⅰ(7.33±2.5)、模型组Ⅱ(9.31±3.03)较对照组C(5.76±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态反应作用时间增多,伴随中耳骨髓腔内IL-5表达明显增加。阳性细胞计数结果:模型组Ⅱ较对照组C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Ⅰ与对照组C、模型组Ⅱ的差异无统计意义。免疫组化显示AQP5在小鼠的中耳黏膜和咽鼓管均有表达,中耳鼓室及咽鼓管段黏膜上皮纤毛、基底膜的扁平细胞以及咽鼓管段腺细胞膜表达。模型组较对照组AQP5平均光密度值略有升高,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采用OVA经上呼吸道致敏的方式成功构建变态反应相关的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支持变态反应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发展的病因之一。1.过敏原经上呼吸道致敏,从鼻、咽鼓管、中耳黏膜发生较一致的改变,支持了“中耳-咽鼓管-上呼吸道联合体”的学说;2.持续的抗原刺激下,机体内变态反应相关炎性介质等的存在对中耳的黏膜组织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改变,从中耳的局部炎症向慢性中耳炎的转变;3.AQP5在中耳黏膜上皮细胞表达,变态反应对AQP5的表达无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对经过严格筛查牙周健康的300名汉族患者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鼻腭管(nasopalatine canal,NPC)及唇侧骨壁相关参数,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变化规律,为临床上颌美学区种植的手术设计和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理论指导。方法:本实验设计按年龄分为三组,A组(18-35岁)、B组(36-50岁)及C组(51岁以上),
目的:本研究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比较通过不同印模方法制作的传统石膏模型、口内数字模型、3D打印模型的准确度,以期为临床上不同印模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一上颌标准牙科研究模型(Dental Study Model 500A,Nissin,日本)进行12-22开窗式贴面预备,将预备完成后的模型放入D2000口外扫仪中(3shape,丹麦)获取其三维扫描数据R作为参考模型数据,将预备完成的标准工作
目的:通过比较六种不同的腐植酸钠样品在不同的808nm激光输出功率及不同浓度下的体外光热性能,选择出光热性能最佳的腐植酸钠样品及与其对应的相关参数。通过探究最佳腐植酸钠样品对人口腔角质细胞(HOK)及人口腔鳞癌细胞(HSC-4)的增殖/毒性作用,初步确定其对口腔正常细胞的安全性以及对肿瘤细胞是否具有增殖作用或暗毒性,从而为后续的相关实验提供数据基础,以加快腐植酸钠介导的光热疗法(photother
目的:通过测量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Fricton指数、关节磁共振图像(关节盘后带厚度、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和髁突位置)的变化,分析评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1、在就诊于本院口外科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病人中,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确定20名病例(包括双侧可复性盘前移位、一侧可复性盘前移位而另一侧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或正常),共40侧关节,对其采
目的:通过比较传统药物漂白、冷光漂白、Er:YAG激光、Nd:YAG激光、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漂白,同时对牙体组织进行显微硬度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探讨其漂白效果差异、漂白后牙齿颜色的稳定性、激光漂白对牙齿表面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因正畸拔除的前磨牙120个,随机分为6组。A组:未行任何处理;B组:35%过氧化氢涂布牙面;C组:35%过氧化氢涂布牙面+冷光
目的: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简称喉鳞癌,位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第二位,在我国北方省份高发,近年来其发病率亦有小幅上升趋势。喉鳞癌具有易侵袭转移的恶性生物学特点,特别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较差。逐步解析喉鳞癌恶性增殖与侵袭转移的基因网络调控,对于我们从转录组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喉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既往研究(包括我们
目的:对于颈动脉已有斑块形成的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斑块增厚不利于全身病情的稳定。口腔卫生不良是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已形成的颈动脉斑块厚度进行分级,配合问卷调查及口腔检查内容,探讨此类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习惯)与颈动脉斑块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1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
目的:喉虽然器官体积较小,但主司人体发声、呼吸、吞咽等重要生理功能。喉鳞癌位居头颈部恶性肿瘤以及呼吸道恶性肿瘤第二位,在我国北方地区高发。目前手术仍然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而原位复发与易侵袭转移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系,体内裸鼠移植瘤模型以及临床样本三个水平,揭示hsa-miR-1207-5p表达水平与喉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探讨hsa-miR-1207-5p与其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存在上颌窦内改变进行上颌窦提升(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MSFE)的种植病例进行影像分析,探讨不同上颌窦内改变的影像识别及对MSFE种植并发症和种植疗效的影响。方法:筛选2011-2019年存在上颌窦内改变行MSFE种植病例95例,共141颗种植体的CBCT影像资料
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慢性病程及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发病原理尚不清楚,目前被认为是一种以T细胞为主介导,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疾病。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已广泛用于细胞治疗,研究发现MSCs可以通过分泌IL-10、PGE2、IDO等抗炎因子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此外,MSCs还可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