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研究——以社会质量理论为视角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发展问题早有研究,并论证了城乡差距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政府转变执政理念,促进了我国城镇化有序、健康的发展。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团结、增进社会包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选择一条既适合各地实际情况又符合大众意愿的城镇化道路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质量理论是一个体系完整的理论,其三组因素和四个测评维度为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社会质量理论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范式,追求社会成员福祉的提高,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相契合。因此,用社会质量理论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具有合理性,也是必要的。  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相关文献和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城镇化形式主要以异地为主。农业转移人口在异地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融入困难,出现“半城镇化”现象,存在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难以实现、心理认同困难、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异地城镇化现状阻碍了其市民化进程,究其原因有:户籍制度的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认知不足、城市市民对农业转移人口不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的限制等。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考量异地城镇化,发现异地城镇化对社会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影响社会经济保障机能、社会反向情绪削弱了城市社会凝聚力、城市社会的系统排斥制约了城市包容性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选择局限阻碍了其权能的实现。  就近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一种合理模式,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社会质量提升方面具有优势,表现为以民生建设为基础,更有利于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以增强社会信任为重心,更有助于提高社会凝聚力;以推进各阶层融合为导向,更容易建立包容性社会;以扩展选择范围为最终目标,更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增能和赋权。就近城镇化的推进关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就近城镇化的社会质量水平,需要推进民生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收入;增强社会信任度,促进社会团结;推进各阶层融合,建立包容性社会;扩大赋权范围,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增能。
其他文献
在我国,“两种民族主义”指的是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是具有排外性与偏狭性的消极倾向,会危及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中国共产党以列宁、斯大林
民主管理既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大学管理的题中之意。自从民主思想产生以来,它始终是人类社会,也是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无数政治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孜孜不倦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了工程建筑的首选,而在进行高层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电气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对保障整个高层建筑今后的使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危机备受全球关注,生态道德教育理念应运而生。高等教育是中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广大有志青年成才的基础。高等学校是形
本文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和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特征、分类等入手,深入论述了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成因,并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力法和应该注意
近年来,随着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度、自由选课制度的实施以及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推进,在大学里出现了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生活和学习空间上
自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制度登上历史舞台,世界格局便从早期的资本主义制度独霸天下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在相互斗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