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 EP)是突出于子宫内膜表面的赘生物,为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之一。EP可引起子宫异常出血,在生育期妇女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或不孕,在绝经期妇女则表现为不规则出血。EP由腺体和间质部分组成,息肉表面被覆上皮,腺体单纯性增生或腺囊性增生,由少量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管壁较厚的血管组成间质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宫腔镜检查的广泛应用,EP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增高,影响着现代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E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一重要病理特征为间质中含厚壁血管,因此推测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可能参与EP发生发展相关过程,影响病情进展,可能对EP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肥大细胞(MastCell,MC)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是常见的一种免疫应答细胞,被喻为“多功能细胞因子之源”。近年研究发现MC与多种依赖于血管新生的疾病发病有关,MC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的生成,该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来完成,它是MC内预先合成的具有活性的中性蛋白酶,可作为MC特异性的标志。MCT-β2是MC脱颗粒时主要释放的蛋白酶,目前MC、MCT在EP中的表达情况国内尚无文献报道。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beta1,TGF-β1)是一类促进和调节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TGF-β1可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趋化和迁移,也可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因子的诱导作用,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它在促进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血管的生成、炎细胞的浸润及组织纤维化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是已知的最强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可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使其生长周期停滞,诱导其凋亡,还能抑制一些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引起的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有刺激作用,降解细胞外基质,引起内皮细胞的迁移。ES对非内皮细胞是没有抑制作用的。为此,本文探讨了MCT-β2、TGF-β1和ES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这些因子相关性,推测它们与新生血管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EP的发病机制以及术后复发、抗血管生成的药物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实验分组息肉组:选取2013年4月到10月期间在本院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45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正常内膜组:选取因输卵管性不孕行宫腔镜检查患者17例,征得本人同意后,镜下取少量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病理结果为增生期子宫内膜。2.实验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CT-β2、TGF-β1、ES蛋白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和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3.统计方法实验数据均输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MCT-β2、TGF-β1和ES蛋白在息肉组织和正常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2×2配对资料的关联性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结果1. MCT-β2蛋白在息肉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TGF-β1蛋白在息肉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ES蛋白在息肉组的阳性表达率表达高于正常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CT-β2与TGF-β1蛋白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r=0.327);5. MCT-β2与ES蛋白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 r=0.485);6. TGF-β1与ES蛋白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1. MCT-β2作为MC的特异性标记物,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高表达,推测MC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的血管生成,在息肉的组织增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 MCT-β2、TGF-β1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呈高表达,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共同促进血管新生以及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发展。3. ES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MCT-β2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与机体内血管生成调节的代偿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