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实质对于准确理解和树立正确的哲学观有着重要的基础性理论的意义。但是,对于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思想的哲学观本质学术界存在很大的分歧,尚未形成共识。本论文通过相对全面系统地历史追溯、语境分析、文献研读、逻辑梳理发现,在马克思的实际语境里,“消灭”一词主要是辩证扬弃的意思。而马克思所要“消灭”的“哲学”,也不是普遍意义和一般而言的所有哲学,实际上主要是指旧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脱离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的“哲学”。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实质,一方面的意思是批判和否定旧哲学,另一方面的意思是提出和建构一种立足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新哲学。新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可以从许多具体的范畴、命题、观点等考察,但是更为根本的却主要是哲学观的区别,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服务对象、价值指向等规定性。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在对传统哲学观的反思和超越中产生的,也是在思考哲学各种矛盾过程中升华形成的。传统哲学观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寻找“绝对真理”,这种超验性和神圣性为传统哲学观蒙上抽象思辨的面纱。马克思正是在反思抽象思辨的旧哲学基础上开始思考哲学家的社会使命、哲学与现实的关系、哲学的方法与主题等重大元哲学问题,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哲学观。文章围绕马克思“消灭”了什么样的哲学、“实现”了什么样的哲学的问题,其任务就在于通过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哲学本身的思考,探讨马克思对哲学态度的变化与他的哲学创作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马克思“做哲学”的基本原则,反思、考察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思想的哲学观本质,为后世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契机。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思想是为了进行彻底地哲学革命,其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新哲学观。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提出的整个历史大背景在于一方面是在古希腊哲学时期,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怀疑一切”的理性主义思想影响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宗教对于自由解放的追求,使马克思确信要建立一个消灭阶级对立的“自由王国”,加之后期人们对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的研究,解释了自然界中各种神秘的现象,使得人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予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的冲击下,这种用自然科学代替哲学的研究对象的转变,对后期马克思哲学态度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圣西门和黑格尔等人的“实证科学”思潮的洗礼,德国国情的特殊性使得德国革命必须进行哲学革命,这一背景促使马克思对哲学产生怀疑、态度发生转变。马克思反思和批判了康德哲学,发展了黑格尔的实践哲学观,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超越,并最终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文章分析得出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问题就是宗教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宗教的批判是马克思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并且解构出资本的秘密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提出进行三个理论维度方面的分析,从而探讨出马克思所要“消灭”的是旧的狭隘、浅薄、单一化和僵化的实践哲学观,目的在于将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和革命群众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实践的方式改造世界,使哲学走向现实化、革命化,实现立足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哲学观。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并且马克思对自身哲学有其实践规定性,因而马克思的哲学观是以实践为根本研究对象的。马克思新的哲学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纠正了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物质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的错误观点,提出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并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实践“一元论”、辩证法是根本哲学方法等一些理论观点,哈贝马斯、萨特、阿尔都塞、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观都将实践作为根本的研究对象。对于马克思哲学性质的争论,文章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根本研究对象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