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道德修养,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两千多年来,《论语》在儒家经典及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民的民族特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这部著作的外译,尤其是英译就成为西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学者、教授、博士研究生等从各种视角对《论语》的英译进行了研究,例如,他们中有人从译本的多样性,复译,译者主体性,文化翻译等角度做研究。纵观这些研究就会发现其中鲜有学者从语境理论出发对《论语》中丰富的文化要素进行研究。语境理论诞生于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对人类原始语言所做的研究。本文以语境理论为基础,对《论语》源文本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英译本中的文化语境要素进行定义并分类。《论语》英译本中的主要文化语境要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观念文化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物质文化语境,宗教文化语境,艺术文化语境及其它不易归类的文化语境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和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五类主要文化语境要素的翻译进行讨论。本文通过对译例进行分析阐明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具有主观性,动态性,抗译性,和对话性。作者从每一类译例的分析中总结出译者藉以达到目的文本语境适切的翻译策略。其次,作者指出翻译研究中出现的二元对立要素如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源语文本为中心和译语文本为中心,必要性和充分性等通常会导致译者使用极端的翻译策略或者使译者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对立概念之所以一直存在于翻译研究中,是因为翻译所进行的语境,翻译活动在何种社会环境中进行,谁来翻译,为谁翻译等问题被忽略了。译语的语境适切作为目的文本质量评估的新策略,给翻译批评带来了新曙光,同时也给译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即在翻译活动中努力寻求可以平衡各种文化语境要素的黄金分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