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合成了新型二铁六羰基化合物和含羧基的(tpy)2Ru(Ⅱ)化合物,并对其相关机理进行了讨论,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
1、由于铁硫羰基化合物与氢化酶金属中心的高度相关性,铁硫羰基化合物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我们报道了三种环状硫代内酯与Fea(CO)12的反应。这三种环状硫代内酯均含有{SCHECHESCO}骨架。这些反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均形成了一个二铁六羰基化合物[Fe2(μ-S2C2H4)(CO)6](1)。在第一个反应中,这是唯一产物,而另外两个反应均还含有其它的产物。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在第二个反应中这个产物也是一个二铁六羰基化合物[Fe2(μ2,k-S,C-SC2H4SCH2)(CO)6](2)。这充分说明这个反应涉及配体的C-S键的断裂和脱羰基。我们进一步运用气质联用等手段对反应混合液进行了分析,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2、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含羧基的三联毗啶共轭配体L4-L6和非共轭配体L7-L8,通过配体与无水RuCl3配位得到了相应的化合物[R-u(tpy-C6H4COOH)2]·(PF6)2(4)和[Ru(tpy-C6H4C6H4COOH)2]·(PF6)2(5),并采用核磁等手段进行表征。利用扫描隧道电镜研究了配体L5-L6在Au(111)表面的晶相转变情况,并讨论了氢键作用对晶相转变的控制。其次,利用STM和同步辐射X射线共振光电子谱对成功负载到TiO2纳米薄膜表面的化合物4的表征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