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羰基铁化合物和含羧基的三联吡啶钌(Ⅱ)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i1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合成了新型二铁六羰基化合物和含羧基的(tpy)2Ru(Ⅱ)化合物,并对其相关机理进行了讨论,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   1、由于铁硫羰基化合物与氢化酶金属中心的高度相关性,铁硫羰基化合物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我们报道了三种环状硫代内酯与Fea(CO)12的反应。这三种环状硫代内酯均含有{SCHECHESCO}骨架。这些反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均形成了一个二铁六羰基化合物[Fe2(μ-S2C2H4)(CO)6](1)。在第一个反应中,这是唯一产物,而另外两个反应均还含有其它的产物。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在第二个反应中这个产物也是一个二铁六羰基化合物[Fe2(μ2,k-S,C-SC2H4SCH2)(CO)6](2)。这充分说明这个反应涉及配体的C-S键的断裂和脱羰基。我们进一步运用气质联用等手段对反应混合液进行了分析,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2、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含羧基的三联毗啶共轭配体L4-L6和非共轭配体L7-L8,通过配体与无水RuCl3配位得到了相应的化合物[R-u(tpy-C6H4COOH)2]·(PF6)2(4)和[Ru(tpy-C6H4C6H4COOH)2]·(PF6)2(5),并采用核磁等手段进行表征。利用扫描隧道电镜研究了配体L5-L6在Au(111)表面的晶相转变情况,并讨论了氢键作用对晶相转变的控制。其次,利用STM和同步辐射X射线共振光电子谱对成功负载到TiO2纳米薄膜表面的化合物4的表征正在进行中。
其他文献
高分子化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于合成结构精确可控的高分子材料的需求变得迫切。活性自由基聚合能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反应,对聚合物的分子量、结构有着很好的控制,是目前研究
随着化石燃料的枯竭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因此,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变得尤为紧迫。氢是一种很具潜能的替代能源,因为它能量密度大,燃烧热值高
超级电容器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与传统二次电池相比,具有使用寿命长、功率密度高等优点,使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方面的应用得到重视。超
锂离子电池具有很多优势,例如高能量密度、无记忆效应、较长的循环寿命等,这些优势使其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重要的动力提供者。随着环境和能源危机的出现,锂离子电池作为下一代混合和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去研究开发低消耗和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目前商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比容量低(理论比容量372 mAh g~(
高效减水剂是混凝土外加剂中最重要品种,对混凝土的发展与技术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保坍性差,以及聚羧酸系减水剂成本和适应性不太理想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