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小说的译作作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小说的翻译语言要求生动、直接,刻画人物的形象清晰立体。随着《红楼梦》英语译本和其他各语种译本的面世,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也为世界读者熟知。《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对于中国其他小说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目前基于语料库的译作显化研究多集中于英译汉方向,汉译英方向还较为少见。本研究顺应文化走出去趋势,自建小型人物语言翻译语料库,使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探析了《红楼梦》的霍克斯汉译英译作中的显化现象。本文进行了语际和语内的对比,即把霍克斯的译作分别与原文和杨宪益的译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霍克斯的翻译语言进行研究并探寻显化背后的原因,以期能对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有所启迪。国内相关研究尚未对霍译本显化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本项研究发现,《红楼梦》的霍译本在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显化倾向。首先,以对宝玉的形象翻译为例,通过语料库检索得出“宝玉的”和“宝玉道”出现的次数较多,进而发现霍译本用在“宝玉的”后的人物特征名词要远远多于原文,与“宝玉道”搭配的情状副词也远比原文丰富和具体,语际显化趋势明显。其次,以黛玉的话语为例考察人际意义显化,分别从语气、情态和称谓词进行探析。霍译本的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句的数量均多于原文,进一步考察发现多数句子类型由原文对应而来,部分是由翻译过程中显化而来;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的使用频率统计分析显示,霍的用词量是原文和杨译本的两倍之多;霍译的称谓词在反映人际关系距离、社会地位、心理活动和交际目的上比其他两者要深层和直接。再次,从衔接的角度统计分析了连词的使用情况来考察语篇显化,霍译本虽比杨译本的连词使用概率略小,语内显化不明显,但是对原文的大部分连接关系进行了显化处理,提高了译文整体的衔接程度。显化现象产生有语言内原因也有语言外原因,前者主要包括语言差异,后者包括译者因素、读者因素和文化差异。概念意义显化有助于西方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人物形象,人际意义显化方便读者认识人际关系和深化读者对人物形象的了解,逻辑关系显化能帮助读者理清句段关系。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显化手段对译文进行恰当的处理,有利于西方读者对中国小说的翻译作品的阅读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