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薄膜忆阻器和记忆晶体管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成果还是在传统的计算机上用软件的方法实现的。当前计算机依赖的硬件架构是传统的冯诺依曼体系,在这种体系中需要将运算和存储分离成两个独立的单元,计算机在处理指令的时候需要不停地在这两个单元之间传输数据,这制约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能耗。反观人脑则可以用非常低的能量处理极其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大脑中有上万亿个神经元且每个神经元之间均产生连接即突触,每个突触的连接强度是一个基本记忆单元,这些记忆单元分散在整个大脑中,使大脑可以高效并行地处理任务。大脑中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等行为是实现人脑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受人脑工作方式的启发,以神经元突触器件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的神经形态网络开始了迅速的发展。忆阻器和记忆晶体管是最典型的神经元突触器件,其具有的连续阻值变换性能和非挥发存储性能是模拟突触可塑性行为的必要条件。目前大多数忆阻器和记忆晶体管皆基于无机材料制备而成,无机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相比之下有机材料具有生物兼容性、机械可弯曲性、可延展性、低成本和低温制造工艺以及分子基团可修饰性等诸多优点,所以制备基于有机材料的神经元突触器件是本论文的主要目标。具体内容如下:有机薄膜忆阻器模型及器件构筑。论文提出了全新的基于驻极体中电荷捕获和释放的忆阻器模型:在电场的作用下,半导体沟道与驻极体界面处会发生电荷交换,残留在驻极体中的电荷会改变半导体沟道的总电阻。依照该模型,本文通过对标准的底栅顶接触有机薄膜晶体管存储器件进行结构上的等效拓扑变换,提出了具有不对称顶电极和浮栅电极的有机薄膜忆阻器,其原理是根据不对称的电极结构使得短电极附近的聚合物驻极体中发生电荷的进出,从而改变半导体沟道电阻。根据这一原理实现的有机薄膜忆阻器同时具有连续阻值变换性能和非挥发存储性能,可以很好地模拟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行为。有机薄膜忆阻器在神经元突触模拟上的应用。基于构筑的有机薄膜忆阻器,实现了多种重要的神经元突触行为包括:通过器件的连续阻值变换性质模拟出了,可重复的神经元突触兴奋和抑制行为;通过有机器件固有的偏压应力效应模拟出了,代表突触短期可塑性的双脉冲易化行为;通过器件的非挥发存储性质模拟出了,代表突触长期可塑性的赫布学习规则。有机薄膜记忆晶体管模型及器件构筑。论文提出了全新的基于紫外光控制驻极体中电荷捕获和释放的记忆晶体管模型:半导体沟道与驻极体界面的电荷交换速率同时依赖于界面处的垂直场强和紫外光的光强,通过改变紫外光强可以控制器件阻值变化的速度。依照该模型,本文通过将有机薄膜忆阻器与紫外光相结合,提出了紫外光作栅极的有机薄膜记忆晶体管。根据模型提出的有机薄膜记忆晶体管具有紫外光可控的连续阻值变换性质和没有紫外光下的非挥发存储性质,能够模拟更加高级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行为。有机薄膜记忆晶体管模拟不同生长阶段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行为。基于构筑的有机薄膜记忆晶体管,实现了神经元突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行为包括:通过紫外光控制的连续阻值变换性质模拟出了,突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兴奋和抑制行为;通过器件在紫外光照下电流的衰减特性模拟出了,不同生长阶段突触的双脉冲易化行为;通过器件在黑暗环境下的非挥发存储性质模拟出了,神经元突触的长时程记忆行为。本论文以有机薄膜晶体管为出发点,研究制备了基于聚合物驻极体中电荷捕获和释放模型的有机薄膜忆阻器和记忆晶体管,并利用制备出的器件成功模拟了多种重要的神经元突触行为,其中包括:突触的兴奋和抑制行为、双脉冲易化行为、脉冲时间依赖的可塑性行为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突触可塑性行为。
其他文献
苏政办发[2021]5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社会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24日江苏省"十四五"社会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是江苏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
期刊
目的:含溴结构域蛋白 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和磷脂酰肌醇 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是人前列腺癌的重要癌基因。本论文旨在研究新型BRD4-PI3K双重抑制剂SF2523体内、体外抗人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并解析其相关分子机制。内容和方法:通过细胞活性检测(MTT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
第一部分 Vasohibin-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目的:检测Vasohibin-2(VASH2)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中的表达水平,并评估其表达在EO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
第一部分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EPAC1、EPAC2的蛋白水平变化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 EPAC(exchange protein directly activated by cAMP)两个亚型EAPC1和EPAC2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随机分配54只SD大鼠(成年,雄性)到9个组中,包括:正常组,假手术组和7个ICH组,
目的本研究通过RNA干扰技术靶向干预OPN基因,观察OPN基因下调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SK-MES-1和OPN基因过表达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703的生物学行为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机制,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8例Ⅰ/Ⅱ期NSCLC及73例Ⅲ/Ⅳ期NSCLC组织中的OPN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OPN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Wes
研究背景和目的:巨噬细胞(Mφ)对机体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炎症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功能。肿瘤中浸润的Mφ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其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TAM能够通过产生高水平的IL-6促进肝癌干细胞增殖;RNA聚合酶Ⅱ第五亚基调节蛋白(RMP)在肝癌细胞中呈较高水平表达,其可通过影响炎症因子IL-6的转录,从而对肝癌起始细
目的:在肿瘤患者血清中发现的肿瘤特异性自身抗体已被认为是肿瘤早期诊断,预测复发风险和评估治疗反应的潜在的标志物。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自身抗体作为胶质瘤诊断、预测复发风险及评估耐药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并预测MGMT蛋白的B细胞线性表位。方法:1.对MGMT蛋白进行叠瓦式切割,构建MGMT多肽库,建立稳定的MGMT多肽微阵列检测方案。2.血清样本
研究背景和目的:胃癌,是目前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胃癌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进步,治疗效果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5年的生存率仍然很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不清楚。胃癌干细胞是一些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与肿瘤恶性程度、耐药及转移高度相关。SPOP基因是一种高度保守性的基因,其缺失可能引起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前期研究已经发现SPOP在很多实体肿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EphA8的表达的检测,并以EphA8为靶点,研究调节EphA8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调控乳腺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明确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病理意义。方法:第一部分分析EphA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1.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50例乳腺癌石蜡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含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制备组织芯
乳腺癌是由乳腺上皮细胞发生癌变而产生的恶性肿瘤,也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导致乳腺癌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尽管目前基于新的肿瘤靶标的靶向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乳腺癌术后的远端复发和转移性,导致了部分乳腺癌患者预后仍然不理想。因此,寻找乳腺癌治疗的靶标和预后标志物,探讨关键分子对乳腺癌发病的调控机制,研发特异性靶向治疗制剂,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