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从事于社会生产、管理以及建设领域的主体,其社会责任感的水平不仅影响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影响。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职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位于其深层的心理品格以及道德观念中,以推动自我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为价值导向的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及精神,并在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相处中体现为具体的行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不仅是高职生自身提升职业素养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国家与社会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当今经济社会变革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等诸多因素,导致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出现弱化甚至缺失的现象。如何从高校层面探索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策略与路径,不仅有利于丰富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重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调查,试提出高校培育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社会责任感的内涵、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类型并对责任感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梦内涵解读为国家、人际、个人三个层面来对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取向进行阐述,并试着提出高职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即明德、敬业、强技、尚精。第三部分对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必要性进行阐明,即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的客观要求、高职生自我全面发展与完善的内在需求以及达成公民教育教学目标的现实需要。第四部分对培育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重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高校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进行调查。在肯定目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主流积极向上的同时总结出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并试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四个方面探讨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第六部分主要从高校层面提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目标,最终目的是培养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优化高校社会责任感培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程德育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提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教学活动对策,完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活动内容、并试探索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方法,以指导教育者对高职生社会责任感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