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儿童诗歌的翻译研究——以《一个孩子的诗园》三个汉译本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一个孩子的诗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并享有盛名的一部儿童诗集,被誉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优美的启蒙教材”。《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予了《一个孩子的诗园》高度的评价:指出《一个孩子的诗园》表现出一个成人在重新捕捉童年的情绪和感觉时的异乎寻常的精确性,在英国的文学史上是无以伦比的。现在《一个孩子的诗园》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一个孩子的诗园》相继涌现出了多个译本,并且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读者的喜爱。中国著名儿童诗人金波读过《一个孩子的诗园》后认为:这部优秀的儿童诗集本身以及儿童诗歌中所传达出的儿童情趣,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儿童诗歌。  作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对于传统翻译理论而言是个重大突破,它把翻译视作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认为决定翻译行为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目的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译者与目标读者的地位和重要性,强调了他们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参与度。  本文选取《一个孩子的诗园》三个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作为范例,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例证法等方法来研究目的论在儿童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在功能理论的框架之下,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儿童诗歌的特点,从语音层面,词汇层面,修辞层面,句法层面,语篇层面以及从归化,异化策略方面来分析三个译本之间存在的差异。最后的结论是:首先,本文为《一个孩子的诗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次,将功能目的论引入儿童诗歌翻译研究是切实可行的,既拓宽了目的论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儿童诗歌的翻译质量。最后,将功能目的论应用于儿童诗歌翻译研究,不仅对研究儿童诗歌翻译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更能推动中国儿童诗歌翻译的发展。因此,从目的论角度来剖析儿童诗歌的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还有助于利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因此在学术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影视作品凭借着其丰富的内容以及良好的视听体验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形式,因其真实性、记
摘 要:素质教育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小学语文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就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培育策略做一简单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育策略;德育;智育;美育  素质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综合人才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在培育目标上靠拢综合素质教育理念,推进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目标是由教师和学生
作为一名活跃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坛上的杰出作家,杰克·伦敦一直被看作是描写“硬汉”形象的高手,《马丁·伊登》(1909)就是典型代表作品。纵观国内外学界,目前对《马
人际功能是韩礼德功能语法中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指语言有建立和维持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社会关系作用。语言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对事物的推断在其交流过程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