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思想决定其行为意识,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亦是如此。设计发展的进程中,各种新思想、新意识引导出无数新的设计风格。18世纪的工艺美术运动打破了大工业生产造成的设计颓败,20世纪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打破了古典主义对欧洲艺术形式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设计虽然起步较晚,却也在大量学习和探究西方设计经验的同时,迸发出许多新思潮,它们推动着中国设计意识的一次次变革。本课题以2006年上海“超设计”双年展为研究主体,通过对“超设计”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归纳,以及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比较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其与历史现象相结合,剖析“超设计”双年展设计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容、发生模式和组织形式,以此探究出新时期设计意识的变革以及它对新时期中国设计风格的影响。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在前五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视野立足于本土面向全球境域,以“超设计”为主题,针对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元素——设计,就是为了探索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美学形式和社会模式的复杂、交错的内涵。“超设计”充分展现出了上海双年展作为中国设计实力的代表与国际设计交流的文化品位。设计,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展示其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渗透着包含艺术价值的美学意志。设计不仅是创作一件作品,同时它还指向了了一系列生活方式、社会理想和历史计划,从这一层面来看,设计走向“超设计”的时代。本文着重探讨设计意识的“超”,主要从以下五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概述本篇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对此课题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章着重阐述设计意识的概念以及“超设计”一词的产生背景,并对历史中出现的“超设计”现象进行分析;第三章对“超设计”双年展中的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新时期设计意识的变革;第四章对“超设计”意识引领下的新设计意识判定标准进行研究。第五章主要阐述了“超设计”对中国当代设计风格产生的影响以及这次双年展引发的一连串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