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阴离子配位的多级超分子组装与手性传递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mygo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组装现象是生命科学最本质的内容之一,生物体系可以精确地利用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高度有序并且功能化的组装体。两对碱基互补配对形成DNA双螺旋结构用于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氨基酸形成多肽,再由多肽经过多级的折叠、盘绕自组装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学习模拟这些螺旋结构和多级组装方式,近年来利用非共价作用力驱动的分子自组装形成了包括双螺旋、三螺旋在内的离散超分子组装体是超分子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这些自组装的离散体系不仅结构上具有美学的意义,而且还可以用来制备功能化超分子体系或材料。金属配位是最常用的驱动力用以构筑螺旋型的离散组装体,而与这种阳离子策略相对应的阴离子模式,即阴离子配位构筑螺旋体的研究却很少。阴离子配位诱导的组装策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超分子构筑方式,是一种无金属体系。例如,基于邻苯二脲(多脲)配体与含氧酸根(磷酸根、硫酸根等)之间具有良好方向性和饱和性等特点,构筑了一系列规整的阴离子配位的离散组装体。我们课题组前期的工作表明,阴离子配位构筑的螺旋结构可以通过改变中间连接子(亚甲基、4,4’-二苯基甲基等)来获得不同的性能。本论文主要基于4,4’-二苯基甲基为连接子的配体构筑A2L3型(“A”表示阴离子,“L”表示配体)阴离子配位的三螺旋结构,进一步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末端基团来探讨末端基团对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化的影响;研究4,4’-二苯基甲基形成的空腔识别手性客体形成单一手性螺旋体以及对多级组装体手性的传导的规律。这方面研究可以进一步总结不同因素对阴离子配位构筑规整离散结构的影响以及为利用组装体进一步构建功能化体系打下基础。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分别围绕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章为绪论,主要简述了超分子体系的自组装及手性组装;回顾总结用于构筑螺旋体系的主要驱动力,并进一步梳理基于金属配位的手性螺旋结构的研究发展及应用;规整离散结构的多级组装的典型例子;阴离子配位驱动构筑螺旋结构的发展;最后引出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的超分子三螺旋研究方向的进一步的探索,以及在超分子手性多级自组装上进行的初步探索。主要涉及几种以4,4’-二苯基甲基为连接子的C2对称的双(二脲)配体的合成、基本表征以及利用不同配体与磷酸根配位形成三螺旋结构的表征和其手性诱导。第三章为手性的多级自组装工作,主要介绍以4,4’-二苯基甲基为连接子,末端为三个长碳链的C2对称的双(二脲)配体的合成、基本表征、三螺旋构筑以及手性诱导及多级自组装;利用核磁证明一系列类似配体形成三螺旋单体,利用CD表征手性小分子到超分子手性螺旋的诱导,通过不同末端配体尝试,设计合成长链配体L最终形成纳米尺寸螺旋结构。
其他文献
酸奶是一种历史悠久而且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酸奶产量逐年增加,酸奶生产趋向自动化。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为了实现产品的高度一致性和再现性,需要对酸奶发酵过程中的质量参数在线监测,以实现酸奶发酵过程在线监测。但是,目前在线监测技术局限在发酵终点判断上,对酸奶品质在线监测很少。因此,研究能够同时实现酸奶发酵终点判断和品质检测的在线监测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酸奶为研究对象,
KDM4家族基因是编码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家族基因中的一种,是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的重要亚家族基因。KDM4家族基因通过和甲基化酶动态的相互作用来影响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这些基因通过催化去除组蛋白N末端赖氨酸残基上的甲基,进而参与特定基因的转录、异染色质形成、细胞的发育等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目前,对于该家族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或小鼠上,其在猪上各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公猪繁殖能力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高效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已筛选出差异蛋白HtrA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蛋白表达验证和细胞功能实验研究,探讨HtrA3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表型的影响,以期为结直肠癌提供早期诊断或预后治疗的潜在蛋白标志物。方法1.(1)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分别选取25对和24对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
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能源消耗随之愈加严重,解决能源消耗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议题。其中,建筑总能耗在全国总能耗中的占比较高,且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建筑能耗目前仍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能耗控制是缓解建筑能耗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实现节能最直接的方式,而有效的能耗控制以预测为前提,故能耗预测性能的提升成为了节能领域的一大热点。然而,能耗预测的实现需要收集不同状态下的能耗数据,而获取大规模
长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给社会的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日益严重的能耗问题,在这之中,建筑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根据《2018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建筑在能源方面全年的消费总量为8.99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0.62%,其中公共建筑能耗占建筑能耗总量的38.53%,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占比37.71%,农村建筑能耗占比2
目的探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与食管鳞癌发病及其预后的关联,并探究血清PG的影响因素,以期发现食管鳞癌患者发病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为食管鳞癌发病和预后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血清PG与食管鳞癌发病关联: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福建省肿瘤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05例食管鳞癌患者为病例组,以来源于福清市居民慢性病前瞻性队列,按性别和年龄进行1:4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到的
【目的】1.通过代谢组学分析筛选胃癌血浆差异代谢物,以期寻找可靠的胃癌诊断生物标志物。2.基于代谢组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GWAS)鉴定与胃癌血浆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数量性状位点(m QTL),以期为发现与胃癌相关的遗传生物标志物提供参考。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代谢相关基因作用模式的新视角探索胃癌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1.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对233例胃癌患者及年龄、性别、吸
目的:结直肠癌(CRC)患者对以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为主的化疗耐药是其生存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寻找耐药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靶点相当重要。我们前期研究对结肠癌细胞实施全基因组敲除并在L-OHP筛选压力下,发现“线粒体核糖体蛋白L34(mitochondrial ribosomal proteins L34,MRPL34)”的缺失可能是L-OHP耐药的关键因素。本课题旨在
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给社会带来沉重医疗负担。因此,对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是降低该病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CHB)感染是其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本研究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静止期肿瘤细胞的特征是G0/G1期有丝分裂周期阻滞和低代谢,它与肿瘤的治疗抵抗、转移与复发关系密切,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乳腺癌患者中,就存在着一个增殖缓慢、处于静止或休眠状态的癌细胞亚群,这群细胞虽然在数量上占比较小,但是与化疗耐药、肿瘤的转移与复发有关。这些细胞在静止状态下生存,并等待适当的环境条件再次开始增殖,引起转移。尽管它们在肿瘤的发展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能够真实再现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