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的作品根植于古老深厚的中华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谨的想象空间,写作思维新颖独特,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因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莫言2012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之所以能登上世界文坛的最高领奖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翻译,其中葛浩文的英译本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葛浩文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便开始翻译苏童、莫言、贾平凹、白先勇、王朔、萧红等二十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是目前英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之一。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的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其地位一直屈居于原文作者之下。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译者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译者的地位也逐渐从边缘位置走向中心。事实上,译者的主体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译者的兴趣爱好、审美标准、翻译目的和意识形态等都会影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使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对原文进行改写与操纵。本文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探析葛浩文的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发现,葛浩文在英译时其主体性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主体性的凸显,二是主体性的抑制。一方面,葛浩文立足于西方文化,不仅要考虑目标语读者对译本的可接受性,而且又深受自身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因此他在翻译时使用了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采取了删减、增添、加注等翻译手段,其译者主体性彰显无遗。另一方面,葛浩文又不得不受制于英文编辑、出版社和评论家,这些“赞助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葛浩文主体性的彰显,促使他在翻译过程中须考虑英语读者的审美趋向、经济效益等超文本因素。在既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只侧重译者主体性的彰显,而对主体性被抑制的情况缺乏足够关注。本研究兼顾译者主体性的正反两面,试图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