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时期河中镇与中央关系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中地区是连接唐代两京的纽带,河中府的设置时间仅次于京兆府和河南府,河中镇也是安史之乱期间在内地最早建立的一批方镇之一,反映了唐政府对河中地位极为重视的态度。学术界对于河中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盐政、历史地理、文人交流等方面,对唐代河中镇与中央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研究极少,对五代时期其与中央的关系则未见有人涉及。唐五代时期的河中镇作为一个与中央关系密切的近畿藩镇,在这一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对其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深入认知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探索这一时期藩镇制度的一些特点。河中镇作为近畿方镇,在军事方面对唐中央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平定安史之乱初期,在河中尚未设置藩镇的情况下,河中就积极奉命出征,对收复两京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所率领的朔方军进驻河中,在这15年间,河中军多次出兵,协助中央镇压了藩镇的叛乱,维护了唐朝的统治。不仅如此,郭子仪还多次率军进入京西北地区,有效地抵御了吐蕃的进攻,真正发挥了拱卫京师,维护唐朝统治的重要作用。在黄巢义军攻占长安后,河中镇又带头倡导诸道藩镇军队勤王,围攻义军,并在歼灭义军有生力量与收复长安的战争中起了较大作用。河中镇在军事上发挥维护唐廷统治的同时,也发生了数起对抗中央的军事行动,主要指仆固怀恩、李怀光的叛乱,虽持续时间不长,但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中央认识到加强对河中镇控制的必要性,因而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最终在德宗时确立了河中镇中央化的过程。至于五代时期李守贞的叛乱,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中央对河中镇的长期控制。随着唐朝末年统治的摇摇欲坠,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最强大的两个军事集团即朱全忠和李克用集团,对战略位置重要的河中镇展开了激烈争夺,最终朱全忠取得了河中地区的控制权,从而奠定了其在五代初期,在梁晋抗衡期间的军事优势。在后晋、后汉、后周时期,河中镇的军事地位下降,其军事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控御西北方镇方面。河中镇与中央的政治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其间既有中央和河中镇的矛盾,宦官和河中节帅之间的矛盾,也有河中镇与其他藩镇的矛盾,这些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总的来看,从河中镇设立至唐懿宗时期,其与唐中央的政治关系比较密切,一度还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甚至关系到唐中央政权的稳定与否。除了几个特殊时期外,河中镇绝大多数节帅都能服从中央的政令。从唐穆宗开始,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出现了独立化的趋势。由于河中为近畿方镇,中央对其管控较严,其独立化的趋势相对其他藩镇出现较晚,直到唐末王重荣时,河中镇才开始出现独立化,中央与王重荣的盐利之争就是这种政治关系变化的一种反映。在五代时期,由于中央大力推行的削藩政策削弱了藩镇的实力,河中与中央的关系除了李守贞时期外,大多数的节帅都与中央保持了比较和睦的关系。然五代时期节帅的武臣化趋势较强,使得这一时期政治稳定性较差,在河中的23任节度使中,仅有2位文臣,导致了河中镇内部兵乱相对于其他时期较多,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其他藩镇的情况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20世紀的轉注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20世紀學者們對轉注研究的意義存有異議,或認為轉注研究已經過時,或認為它無足輕重。其實,文字學史無法迴避轉注問題,文字學理論也以轉注學説為重要源頭之一。就20世紀轉注學説的研究現狀而言,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目前沒有出現專門對20世紀“轉注”學説進行全面研究的論著。對專人專書中轉注學説的研究而言,存在研究面狹窄、不夠深入的問題;而對轉注學術史的研究而言,其研
青年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外部的探索都有待深入,他们也面临着诸多生涯角色的转换与适应问题,致使个体存在着一些生涯发展的困惑。积极心理学为青年学生生涯辅导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和思路,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中与生涯关联最为紧密的就是希望。因而也有研究者聚焦生涯领域提出生涯希望及其相关概念,编制了相关工具,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当前生涯希望的有关概念和内涵还不太成熟,测量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生涯希望发展特点
漆艺,即漆的工艺,漆的艺术。中华漆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漫长的中华漆艺历史中,汉代是第一个高峰时期,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技术与风格,已然创造了中华漆艺的首度辉煌。就图像而言,汉代漆艺中的漆器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图像遗产,这些“汉代的图像”与“图像的汉代”既是中国社会史的镜像,又是中国艺术史的镜像。本文站在图像知识考古学的视角,以汉代漆器图像为研究本体,以文化史、工艺史、绘画史为指引,运用历史学、图像
奏议主要是指臣子上呈君主的官方文书,属于应用型的上行公文。狭义的奏议主要指书面奏议。广义的奏议还包括口头性的奏言,以及被整理后的书面性奏言。本文以两汉奏议为研究对象,分析奏议产生的重要制度——论政制度,对奏议的生成、运作、存储、类别、格式、论政话语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奏议引用“五经”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奏议的文学特色,以及奏议与几种文体之关系,阐述奏议在汉魏六朝时期的收录、流传和经典化问题。除去绪
本论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现当代学者对苏舜钦的研究状况,指出其得失,阐发本论文的撰写理念和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为前两章,主要探讨苏舜钦的家族世系,揭示其对苏舜钦的双重影响。阐析苏舜钦的生平行状,对苏舜钦在“庆历新政”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进奏院事件”的实质以及苏舜钦的心态变化进行再度反思,剖释皇权专制与它们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为三四五章,主要探析苏舜钦的文学主张,对苏舜
根据福利经济学主流观点,在一般条件下,风险共担的分配形式是帕累托有效的。与此相关的政策含义是,我们应该追求风险共担。但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文献指出,金融机构之间风险共担的联系可以成为风险传播的渠道,提高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于是我们发现,风险共担并非,如传统福利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那样,总是对社会有益的。由此,本文对传统的帕累托标准进行了精炼,提出了系统性帕累托标准。根据该标准,对赌
音乐创造力是一般创造力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一般创造力与音乐领域的有机结合。音乐创造力对于促进人的创造能力、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等具有独特作用。因而,许多国家都把音乐创造力列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把音乐创造列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有关音乐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多年来音乐创造力的概念多以产品取向为主且界定模糊;音乐创造力的结构成分不清,缺乏
本文将电影置入媒介融合的传播语境中,遵循“电影作为媒介”的研究范式,对电影媒介属性的变化以及众多新的电影形态和“电影”景观进行考察。本文主要运用大众传播学、媒介环境学、媒介学理论、“媒介化”理论和技术哲学等理论方法,将媒介研究和电影现象研究进行有机整合。进而提出,从模拟技术时期到融媒技术时期,电影的媒介属性在不断地生成、拓展、强化和变革。它积极地与新媒介进行互动和融合,通过“再媒介化”的转型,在自
当今世界,尤其是巴基斯坦,正面临着巨大的动乱和混乱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巴基斯坦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几十年来,巴基斯坦常发生宗教、政治、越境、宗派、民族主义和种族武装冲突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最显著的原因是其社会的解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是终止不同地区间仇恨、歧视和偏见,从而促进和谐的唯一手段。因此,在巴基斯坦,和平教育必须着眼于解决这些冲突的根源,如,以种族、阶级、种姓和教派为基础的分歧。要改
科特迪瓦自开始实行商品出口以来,农业政策可以算是经历改革次数最多的政府决策系统之一。科特迪瓦的农产品市场以可可,咖啡,棉花和腰果等为主导出口产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特迪瓦的农产品市场偶尔会进行短期的暂时调整。自科特迪瓦实现国家独立以来,政府就对可可市场进行规范的监管,以保障政府的出口收入。可可占科特迪瓦全国出口收入的50%以上,对国家投资有隐性的影响。1960年至1978年,科特迪瓦在独立后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