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检验语用能力的可教性。本研究采用准实验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级班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就留学生的汉语“拒绝”语用能力分别实施显性语用教学和隐性语用教学。显性语用教学由总结语用规则、提供真实语境、提供交际活动和提供纠正性反馈四个阶段组成;隐性语用教学即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中发现规则,学生首先接触各种示例,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等指导学生发现并陈述规则,最后学生进行交际活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实验教学时间都为两节课,时间总共为80分钟。两次实验教学材料内容不同,但难度相近。采用问卷测试,对留学生拒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前测,后测和后续测,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此外运用角色扮演和访谈来验证量化结果。对角色扮演过程进行全程录音,然后对结果进行转写,形成书面记录。访谈主要是为了验证问卷测试和角色扮演的结果以及参加者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课堂系统的教学训练,留学生可以学会恰当的汉语拒绝表达方式,即语用能力是可教的;两种教学方法都可用于语用能力的教学,只是教学效果有差异,显性语用教学效果在短期内要优于隐性语用教学效果;同时,经过课堂系统的教学,留学生对拒绝表达方式的延迟记忆也能保持到学习后的两个月,即教学对加强语用知识的记忆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留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课堂教学中,对于拒绝语教学,可以尝试用显性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拒绝事件具体讲解不同的拒绝方式和拒绝策略。教师应该以留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定具体的拒绝情境,让留学生根据会话内容和自己的角色进行情境扮演,通过亲身体验,让留学生获得对拒绝语表达的直观感受;教师要培养留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授拒绝方式和策略时,应该从实际出发,注重语言的实用性,给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境,教师可以播放与拒绝语相关的录音、影片或情景短剧,培养留学生的语境意识;同时教师应该要重视文化的作用,引导留学生理解中国人的拒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