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抗战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m888c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中条山地区成为中日两国重兵云集之地,国共两党冰释前嫌,共铸中条山防线,一度牵制着三个师团的日军,曾十三次击退日军扫荡,取得中条山保卫战的胜利。但其防线亦存在重大隐患,因为是背靠黄河布防,造成重大战事发生后不能预留退路,“六六战役”即发生过参战官兵“跳黄河”之状况。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中条山抗战的历史进程,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中条山抗战的研究意义,对“中条山地区”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国共两党对中条山防线的建设。从自然环境看,中条山山高林密、关险隘固,是打游击的好场所,但又背靠黄河,不利于作为持久的抗战基地,国民党军自诩的“马奇诺防线”事实上并非坚不可破。同时,中条山地区具有典型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征,民风淳朴,保留着一些落后的习俗,民众与外界交流甚少。从政治生态来看,中条山地区交织着国共阎日四方力量,政治较量暗流涌动、盘根错节。具体而言,中条山地区军事归卫立煌辖制,民政归阎锡山管理,中共在经略中条山过程中,与阎、卫二人有相当程度的交集。再者,陕军第17路军由于与中共在历史上有合作的基础,亦成为中共努力争取的对象。第二章,论述中条山会战前中日军队战略之博弈,体现出中日双方指挥机构的战略运筹和执行水平。日军能够做好“八分准备”,进攻前“示形”于西,佯攻“洛潼”,在外交斡旋、战略定位、兵力调度、战术应用等方面均胜国民党军队一筹,战略上逐渐占据主动;而国民党军队“如常时而毫无万分之一之准备”,在对敌主攻方向的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战略上乃陷入被动,战前对武器装备、纵深配置和防御工事亦未引起重视,最终遭遇惨败,暴露出其在抗战中所具有的若干一般性面相。第三章,论述中条山会战经过。由于国民党军指挥机构对日军进攻意图的研判出现重大失误,加之战前准备亦潦草敷衍,造成会战中在西线、北线、东线处处被动,经略多年的中条山军事要塞沦落敌手。第四章,中条山会战不仅丧师失地,而且产生大量的难民问题。在物质破坏和损失方面,由于土地、粮食、牲畜、生产工具、房屋等被破坏,难民被迫扶老携幼、逃离故土。他们大多依靠步行和借助交通工具进行迁徙。在社会救济方面,国民党政府尽管有“舍饭”“垦荒”等举措,但许多难民难以为继后,不得不踏上二次逃难之旅。难童问题亦值得关注,他们饱经战火难求一饱,在战时特殊情况下,儿童教养所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屏障。第五章,从战力角度论述中条山会战国民党军失败的原因。此次会战,国民党军战力方面存在器不如人、道不如人、智不如人、制不如人等弊病,以及地理、政治等制约因素,呈现了国民党军在战略、战术、情报系统、后勤补给、通讯联络、敌情警侦及军民关系等方面的若干面相,其战事失利绝非偶然因素所致。第六章,论述中条山会战中共是否出兵的问题。中条山会战爆发后,国民党要求中共出兵配合作战。中共一方面对不利舆论进行回击,相忍为国;一方面调动兵力,给予国民党军有效的配合,但由于国民党军已渡河南撤,难以挽回其失败之局面。第七章,论述中共开辟中条山根据地的决策与进程。中条山会战后,国民党军即积极筹划重返中条山,并做了各种积极努力。但由于与民众关系之疏离,所派之各种武装多系散兵游勇,甚至有不少土匪借其旗号,以收复失地为名荼毒当地民众。因此,国民党军重返中条是不得民心的,既不能“救民于水火”,亦加重了民众对其恢复中条的失望。与此相对,中共利用该地区形成军事薄弱地带的有利契机,在战略上运思筹谋,通过扎实有效的军事、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成为该地区的有力控制者,建立和巩固了稳固的根据地,从中亦可窥见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锁钥”。结语部分,对中条山抗战进行总结,并比较中共与国民党处理党军关系之差异。抗战时期,中条山抗战成功延滞了日军西进的步伐,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合作御侮,凝聚成中条山防线牢不可破的重要保障。此外,中条山地区国共力量此消彼长,与双方长远目标不同紧密相关。国民党把中条山地区只是作为忻口会战、太原会战失败后的暂时容身之所,缺乏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守则守之,情况艰险即弃之不顾。中共经略中条山深具宏伟之历史眼光,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深耕多年、终有成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处理党军关系之差异。可以说,中条山会战是这场较量的一个缩影,从一开始即已预埋了伏笔。本文以国共两党关系为主要视角,对中条山抗战进行了长时段梳理。要言之,中条山抗战大致经历了国民党军事割据、国共合作御侮、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等三个历史阶段,试图厘清中条山会战中共是否出兵等争议问题,从战力角度检讨国民党军中条山根据地沦陷原因,以及探讨中条山会战后,中共何以凭借组织和军事力量,开辟并建立了稳固的中条山根据地。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应用孟德尔随机化探索尿酸与肾功能的因果关系目的:在中国常州一个汉族体检人群中,比较SLC2A9基因rs11722228和ABCG2基因rs2231142不同基因型人群的尿酸水平以及eGFR变化,以基因变异为工具变量,应用孟德尔随机化理论探索血清尿酸水平与肾功能的因果关系。方法:纳入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自愿参与研究的成年受试者1022名,均为汉族,年龄18-75岁,平
第一部分Syt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目的:检测胃癌组织及胃癌癌旁组织中Synaptotagmin 7(Syt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yt7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关系。方法:1.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切除的胃癌及胃癌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112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yt7蛋白的表达。2.对免疫组化的染色结果进行染色评分。3.分析Syt7表达水平与患
对光场中涡旋相位的调控研究衍生出了一个新兴学科——奇点光学,其中涡旋光束就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涡旋光束具有螺旋波前、携带相位奇点和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简称“OAM”)等新颖物理特性,在粒子操控、量子信息、超分辨成像、生物医学、光通信、纳米加工和天文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并已成为包括光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学以及其他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的研究热点
第一部分COPD染色体不稳定与支气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调节功能异常的探讨目的:研究COPD支气管上皮细胞内染色体不稳定与有丝分裂功能异常的关系。探讨烟草致癌原NNK对支气管上皮的遗传毒性作用,并且对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关键调节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技术对比COPD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在烟草毒物NNK暴露后有丝分裂中心体和纺锤体的变化。应用RT-PCR方法筛选COPD支
从全球范围看,文化与经济融合催生的文化产业,正以其独有特征,不断加深产业内价值链和产业间产业链的融合重构,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关联带动和集聚强化,有效驱动了经济增长。美国纽约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及国内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城市群,纷纷采取举措协同壮大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上述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党中央在新时代着眼百年变局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KCNQ1OT1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高糖(high glucose,HG)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焦亡的影响。方法1.纳入30例DN患者,并招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血并分离血清,RT-qPCR检测血清中lnc
第一部分:肿瘤微环境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在恶性胸膜间皮瘤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背景: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罕见但高度侵袭性的胸腔恶性肿瘤。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如火如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亦在MPM展现出了疗效,因此探索肿瘤微环境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在MPM预后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研究方法:通过ESTIMATE算法(ESTIMATE algorit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 B 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脓毒症(sepsis)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时机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1.回顾性研究20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处于清末民初的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清王朝的解体与西学东渐,中国步入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中国近代体育出现萌芽并开始发展,篮球运动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在其后开启了对自身发展空间和模式的探索。民国时期的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其生成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与当时国家、社会的发展、教育体系的构建息息相关。当时的政府为寻求救国、强国之路,向社会组织与社
第一部分单中心Ph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目的]自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髓系肿瘤分类诊断标准制定以来,发现了大量与诊断、预后密切相关的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有关诊断和预后的观点不断更新并最终影响到疾病治疗和管理。2016年,WHO针对包括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