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抗原递呈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的识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病毒感染细胞后,通过抗原递呈途径最终和HLA I类分子形成病毒抗原肽/HLA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下细胞表面,进而被特异性的CTL识别并杀伤。为了逃避这种杀伤,有报道某些病毒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干扰抗原递呈,调控HLA I类复合物的表达,导致病毒逃避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全球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大约有3亿5干万慢性感染人口,每年死于HBV感染的人数达1百万。我国HBV感染人群比例更大,估计占总人口的10%。HBV感染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包括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最终常因肝衰竭或肝癌而死亡。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高达90%,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概率较无HBV感染者高数十倍。已有报道及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肝癌中HLA I类分子表达较癌旁增加,但其机制及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室对肝癌中HLA I类分子表达上调的机制已在多水平作了研究。本研究着重探讨肝癌中乙型盯炎病毒(HBV)对HLAI类分子表达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应用 PCR 检测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HBV 感染情况,流式细胞仪技术、RT-PCR 检测肝癌细胞系HepG2 和HBV细胞模型HepG2.2.15(含双拷贝的HBV全长DNA)HLA I类分子复合物和转录水平的表达;构建HBV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肝痛细胞系,ELISA检测转染细胞HBV抗原分泌情况,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分析HLA I类分子在转录水平、蛋白质水平及细胞表面复合物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1、应用PCR检测及临床资料显示肝癌组织标本90%以上存在HBV的感染,而在肝癌细胞系中检测不到HBV<,x>基因。选择肝癌细胞系HepG2 和HBV细胞模型HepG2.2.15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检测,发现细胞表而HLA I类复合物和HLA I类抗原加工递呈相关分子表达均无变化。
2、构建了HBV真核表达质粒含HBV全基因组的pcDNA3.1-BV1.0和含1.2拷贝HBV全基因组的pcDNA3.1-HBV1.2,转染肝癌细胞系BEL7405后,ELISA检测HBV抗原的分泌,前者HBsAg为弱阳性,HReAg OD值较低,呈低表达或不表达;后者HBsAg分泌呈强阳性,HBeAg呈弱阳性。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BEL7405细胞表面的HLA I类复合物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空载体,两个含HBV全基因组的重纰质粒均能增加细胞HLA I类复合物的表达,而且pcDNA3.1-HBV1.2较pcDNA3.1-HBV1.0增加的更为显著。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BEL7405细胞中HLA I类分子及加工递呈相关分子表达情况,发现细胞中TAP I分子增加显。
3、表达质粒pcDNA3.1-HBV1.2转染入肝癌细胞系BEL7405后,上调细胞表面HLA I类复合物,MTT检测显示NK92细胞对其杀伤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以上结果提示:构建成功的HBV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肝癌细胞系后,能增加细胞表而HLA I类复合物表达;加工递呈分子TAP1的增加可能是导致HLA I类复合物增加的机制之一;MTT观察到NK细胞对HBV转染后的钏胞杀伤活性降低。该结果将为肝癌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