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脂血症是脂质在人体代谢紊乱的结果,包括血浆TC及TG水平过高或血浆HDL-C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的疾病。高脂血症是临床上多发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肥胖症等疾病关系密切。我国老年群体日益增加,血脂异常群体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积极检查、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卫生策略。目前,临床上调血脂的主要方案以降血脂药为主,降血脂药物发展很快,临床疗效肯定,但其副作用及潜在危险,以及过高的药费,临床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非药物疗法治疗高血脂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极好的临床前途。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以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而更具独特优势,并逐渐被广大病员所接受。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温针灸对脾虚痰浊型高脂血症研究对象分组进行治疗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对象血清TG、TC、HDL-C、LDL-C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变化等结果,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和分组组间比较,综合评价治疗效果。探讨辩证取穴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机制,温针灸及电针疗效关系的优化方案,为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以及纳入范围的研究对象,采用自愿原则按随机数字表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共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共30例。温针组和电针组每天治疗1次,每次约30分钟,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一疗程为一个观察周期。疗效指标选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血脂参考标准及症状分级量化表。各项指标于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评价,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治疗后,温针组总有效率为9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比较。治疗后,温针组及电针组,血脂调节情况有明显改善。对于TC、TG、HDL-c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温针组对TG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电针组对HDL-c治疗前后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TG组间差异温针组明显优于电针组(P<0.001)。TC、HDL-c组间对比,温针组明显优于电针组(P<0.05),对于LDL-c含量变化,本次研究,温针组及电针组治疗前后均有改善,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脾虚痰湿的症状改善方面,通过温针组及电针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治疗,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其温针组有效率(83.3%)、电针组有效率(76.7%),可见电针组与温针组对象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改善。其中温针对怯寒、纳差、手足冰冷的改善情况较明显。电针组对脘腹痞闷、肢体浮肿、失眠的症状改善明显。3.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研究对象未有出现任何针刺或艾灸引起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或后遗症。结论1.两组研究对象在经历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的总体疗效为温针组>电针组,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经治疗后,温针及电针治疗对脾虚痰湿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温针对怯寒、纳差、手足冰冷的改善情况较明显。电针组对脘腹痞闷、肢体浮肿、失眠的症状改善明显。据此可应用于临床优化各种症状的治疗方案。3.在不良反应方面,经临床研究证实,温针及电针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