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航运中心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贸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不断扩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引擎作用。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步。自1996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式启动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航运中心硬环境建设不断加强,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然而,上海还未能成为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伦敦、新加坡、鹿特丹这些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认清形势,找出差距,有利于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优势,逐步缩小差距,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本文首先从航运主业、航运中心硬环境建设和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三方面介绍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现状。在中央和上海市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建设,上海航运企业云集,航运中心硬环境建设不断加强,港口吞吐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达7.76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年集装箱吞吐量达3361.7万TEU(国际标准集装箱),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上海航运中心软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信息、法律、口岸服务水平逐渐提高,航运金融市场建设逐渐加强。然后,通过上海同伦敦、新加坡、鹿特丹在区位条件、航运中心硬环境条件和航运中心软环境条件三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优势和差距。上海在历史、区位、国家政策和“四个中心”联动建设方面优势明显。但仍存在上海港港口集疏运体系尚不完善,周边各港口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港口集群效应不明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功能不够健全,航运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最后,本文针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上海航运中心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方面的建议。包括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协调上海港同周边港口的建设,加强航运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高端航运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航运金融市场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