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冬季风经向异常与后期浙江梅汛期降水的关系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82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EOF和REOF方法分解出浙江梅汛期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型,其空间分布年代际差异显著,80年代以后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同相变化增多,区域间变化振荡加剧。小波分析揭示了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冷空气活动是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利用NCEP SLP资料定义了一个可以反映中高纬度间冬季风强弱差异的冬季风经向变化指数,该指数与东亚冬季风指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该指数与后期浙江梅汛期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冬季风异常对后期浙西北梅汛期降水影响较大。强(弱)冬季风年后期浙西北梅雨偏多(少),年际年代际关系对应为正相关,年代际关系较年际关系显著。强(弱)冬季风对后期浙西北梅雨有持续影响,WMMCI指数持续增强(减弱)2年并处于强(弱)冬季风年时,后期浙西北梅雨持续偏多(少),弱冬季风年对后期浙西北梅雨的影响较强冬季风年的影响要慢。对此一个可能解释是,持续增强(减弱)的强(弱)冬季风使赤道太平洋地区盛行风向发生改变,容易引发El Nino或La Nina事件,从而对后期大气环流造成持续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对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和半球际相互作用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索马里急流和105°E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突变时间及周
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包含不同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由于缺乏观测资料,目前对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的中尺度环流特征及其演变了解相对较少。一般来讲,热带气旋的生成会受到大尺度环流
本文根据2000-2004年广东省环境监测系统主要站点的降水监测资料,广东省气象局的天气形势资料,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的卫星云图资料,广东省环保局的API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统
本文对华南0604号强热带风暴(以下统称台风)“碧利斯”的暴雨过程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进行较为系统分析,发现中低纬度西南季风爆发并持续,是形成暴雨有利的环境条件。台风南
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是两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大气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有了明显的增加,研究表明,稻田是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生物排放源之一。
变分同化技术被公认为是提高数值模式初始场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遗传算法是一种新兴的算法理论,其所具有的特点,正好解决了伴随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 本文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