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HE染色法对胎生蜥蜴胃肠道胚后发育及其成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组织学比较。结果显示,胚后发育1d时就已有了胃和肠的分化,其中胃壁在胚后发育1d时由外膜、粘膜上皮和粘膜下层构成,3d时出现了肌层,7d出现了粘膜肌层;肠壁在胚后发育1d时仅由外膜和上皮构成,7d出现粘膜下层,15d出现了肌层,但不发达,40d出现肠腺和不明显的固有层。直肠是在胚后发育40d时与小肠出现了较明显的形态学差异,40d时直肠壁由外膜,粘膜上皮和不发达的肌层组成,之后逐渐发育完善。这项研究结果显示,胎生蜥蜴胃肠道管壁各层均是按照外膜、粘膜上皮、固有层、粘膜下层、肌层和粘膜肌层的顺序发生的。且成体胎生蜥蜴的胃肠道管壁均由外膜、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四层完整结构构成。本文应用Grimelius法对胎生蜥蜴胃肠道嗜银细胞的胚后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在胎生蜥蜴胚后发育1d的胃和肠中就已有分布,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细胞形态,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主要分布在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和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嗜银细胞在胎生蜥蜴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密度分布曲线呈波浪型。其中胃中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在胚后发育120d时达到高峰,小肠中此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出现在胚后发育5个月,直肠中分布密度高峰在成体。本文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胎生蜥蜴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胚后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HT细胞最早出现在胎生蜥蜴胚后发育1d的胃和小肠中,细胞形态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蝌蚪形等。5-HT细胞在整个胚后发育阶段密度发展趋势呈波浪式,胃中5-HT分布密度高峰出现在胚后5个月,小肠中此高峰出现在胚后1d,直肠中的该细胞分布密度高峰为一龄亚成体。Gas细胞在胎生蜥蜴胃肠道胚后发育中的分布与5-HT细胞不同,Gas细胞在胎生蜥蜴胃的胚后发育阶段只在15d前有分布,其中第10d密度最高,15d后一直到成体胃中均未检测到Gas细胞。而小肠中Gas细胞在其胚后发育1d就已检测到,之后的密度曲线呈波浪式,其中1d和40d时此细胞分布密度最高。而在胎生蜥蜴的直肠中一直未见有Gas细胞的出现。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胎生蜥蜴胃肠道组织学上的胚后发育规律,为爬行类动物消化系统的发育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还揭示了胎生蜥蜴胃肠道胚后发育中内分泌细胞的发生规律,为爬行类动物消化系统内分泌细胞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