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流域植被NPP与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及其动态过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其复杂性和变异性十分突出。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基本格局发生了变化,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变化的相对作用,对于明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准确评估和预测区域碳收支、优化地区水土资源管理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流域—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处理了2000—2017年间流域气象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蒸散发(ET)数据产品以及多期土地利用数据,系统分析了流域气象水文要素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CASA模型估算了近18年来研究区的NPP,并计算了WUE。基于以上所有数据,研究揭示了鄱阳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PP和WUE时空变化特征,深入剖析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NPP和WUE年际变化的相对作用与影响分量,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间,鄱阳湖流域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8.56℃、1638.12 mm、4900 MJ/m~2。在年际变化上,气温、降水均呈上升趋势,太阳辐射呈下降趋势,仅气温的变化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在空间格局上,年均温表现出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特征,年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年太阳辐射总量较为相似,大致呈现为自东向西递减。(2)2000—2017年间,流域内ET的多年平均值为829.54 mm,各子流域间ET年均值的差异较小。近18年来鄱阳湖流域ET值的年际变化呈锯齿状波动上升,趋势显著(P<0.01)。ET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现出由四周向中间递减的趋势。其中,ET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2.7%,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呈显著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约占2.3%,零星分散于鄱阳湖流域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量最高的为有林地(869.41 mm),最低的为水田(741.48mm),各植被类型ET值在年际变化上均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P<0.01)。(3)研究时段内,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发生转换的面积占总流域的1.9%,总体上林地各类型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各地类的转化量以林地二级分类间的转移最为活跃。六个分区各植被类型在不同时期的面积变化相对复杂,由于赣江子流域占研究区面积最大,各个地类在赣江子流域的面积分布也最为广泛,因此,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也最为明显。在此阶段,变动的原因受政策影响较大,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升级,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快速调整和不稳定阶段。(4)鄱阳湖流域NPP多年平均值为741.10 g C·m-2,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现为从四周向湖区递减的格局,不同流域分区的NPP以饶河子流域最高,湖区最低。在年际变化上,全流域及各子流域NPP均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赣江子流域变幅最为明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林地NPP最大,高达1000 g C·m-2以上,灌木林最低,约为448.43 g C·m-2。相关分析表明,主要气候因子中气温对流域NPP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是降水和太阳辐射。流域NPP变化的归因分析表明,整个研究时段内,鄱阳湖流域NPP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NPP在不同时段的影响不同,2000—2009年间,流域NPP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2010—2017年间气候变化对流域NPP的影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5)鄱阳湖流域WUE多年平均值为0.899 g C/kg H2O,WUE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NPP较为相似。近18年来,鄱阳湖流域WUE年均值总体上呈微弱下降趋势,在空间WUE增加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41.4%、58.6%。各植被类型中,WUE的年均值差异较大,其中有林地最高(1.247 g C/kg H2O),灌木林最低(0.543 g C/kg H2O);除其他林地和草地的WUE在年际变化上呈略微上升外,其余均为下降趋势。研究时段内,降水为影响研究区WUE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其次是太阳辐射和气温。鄱阳湖流域WUE的整体下降趋势主要受人类活动的负效应影响,气候变化的作用相对较弱。
其他文献
物候是生物受气候影响出现以年为周期的现象,对研究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秦巴山区典型山地——米仓山地区2003–2018年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本文基于MODIS NDVI时序数据,利用动态阈值法获取米仓山地区植被物候参数;借助于Theil Sen斜率、Mann 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并结合植被类型数据分析研究区物候时空变化;采用敏感性方法和偏相关方法分析物候与气候之间的
本文主要运用变分法和一些分析技巧研究了非径向空间和径向空间中的Chern-Simons-Schrodinger系统的非径向解的存在性以及径向变号解的存在性和集中性.首先,考虑径向空间中的Chern-Simons-Schrodinger系统(?)(0.0.1)其中参数ω,λ>0,hu(s)=1/2integral from n=0 to S ru~2(r)dr,f为非线性项.在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
动物卵子发生是雌性个体产生成熟卵子的过程。有性生殖的雌雄个体交配产生受精卵,随后进行胚胎发生,受精卵的大部分细胞质来自于卵子,其中含有支持早期胚胎发生的许多重要成分,所以卵子的质量对于胚胎发育至关重要,卵子发生异常往往会导致雌性个体不育。因此,对卵子发生的调控机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Sox3是Sox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在小鼠中的研究表明Sox3对卵母细胞发育和雄鼠睾丸分化及精子发生至关重要。斑马鱼
支气管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全球,包括支气管肺炎在内的下呼吸道疾病是造成儿童死亡的原因之一。并且,发展中国家儿童支气管肺炎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在中国,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人数占儿童住院总人数的24.5%~54.2%。在该疾病的高发期时,每天的儿科门诊中约2/3为支气管肺炎患儿。在成都,居民前十位死亡疾病中,包括支气管肺炎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常年位于
癌症是目前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升高。目前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外科手术、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中仍有治疗效果不理想和副作用大等缺点,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通过光热转换剂将吸收的光能转换为
基于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免疫治疗方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颠覆了临床研究模式,在克服化疗耐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潜力。然而,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ir AEs)和昂贵的费用阻碍了ICB治疗的发展。最近的证据表明,某些治疗引起的细胞死亡可以诱导肿瘤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免疫。这种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的特点是从死亡的肿瘤细胞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大量的地下秦简发掘问世,我们有幸目睹到丰富的秦简资料。目前,对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龙岗秦简、放马滩秦简等的研究较多,对岳麓秦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等方面,有关岳麓秦简书写系统与书法艺术方面的研究不足,系统性的整理研究还有待加强。近些年,岳麓秦简不断整理出版,同时伴随着简帛书法研究的发展及深入,对岳麓秦简书法艺术的综合研究已有了很好的条件。因此利用最新材料和研究成果,对岳
本文主要运用变分方法以及一些分析技巧,研究了两类分数阶微分方程半经典解的存在性与集中性.首先,我们研究了如下带有临界指数的分数阶Schr(?)dinger方程ε2s(-Δ)su+V(x)u=P(x)f(u)+Q(x)|u|2s*-2u,x ∈ RN,(0.1)其中ε>0是很小的参数,s ∈(0,1),2s*=2N/N-2s,N>2s,在位势函数满足局部条件的假设下,利用惩罚方法和集中紧性原理,证明
土壤颜色是土壤重要的形态学特征,是可见光波段土壤光谱的综合反映,具有重要的成壤学及环境学意义,广泛应用于土壤鉴定分类与气候重建中。铁氧化物是地球及火星土壤最重要的致色组分,包括致色效应迥异的不同矿物相,同时其致色效应可能受基底、粒径以及腐殖质等因素的干扰。理清土壤中铁氧化物相的致色效应以及影响因素,对于准确解译土壤颜色可见光光谱特征,开展基于土壤颜色的土壤分类和气候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区域及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最主要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从而为地球的其他生命提供能量。在植物的演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演化方向是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植物登陆影响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奠定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原始植物登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吸收、运输水分以及控制蒸腾作用。为此,植物演化出了一系列的结构和信号转导系统。其中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信号通过控制植物根系发育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