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发酵牦牛肉制品中耐低温菌种的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

来源 :西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ufe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青藏高原低温的环境特点,低温发酵剂的研究在西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也对西藏地方发酵肉制品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西藏传统发酵牦牛肉为研究对象,分离其中的耐低温乳酸菌及酵母菌,以其为原料进行耐低温复配发酵剂的研发,旨在得到能够适应西藏特殊环境的耐低温发酵剂。具体试验结果如下:从西藏传统发酵牦牛肉中分离纯化得到13株乳酸菌(分别编号为菌株3、1、2L、2B、4、5、A、B、C、D、E、N、P),以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能力为衡量指标,筛选出A、B、D、N 4株具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的乳酸菌,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菌株A和N为乳酸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菌株B和D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通过耐受性试验发现,A、B、D、N 4菌株对4%、8%、12%、16%、20%的NaCl和50 mg/kg、100 mg/kg、150mg/kg NaNO2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菌株D同等条件下耐受性优于其他3株乳酸菌;。(2)从西藏传统发酵牦牛肉中分离出8株酵母菌(分别编号为菌株1-2、4-2、A-2、B-2、D-2、E-2、G-2、T-2),通过筛选得到4株在低温环境下繁殖能力较强、酸化能力强、NaCl耐受性好的酵母菌,分别为1-2、A-2、E-2、T-24。其中菌株T-2相较于其他菌株表现更优。通过ITS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菌株1-2和A-2诞沫假丝酵母(Candida zeylanoide)、菌株E-2为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菌株T-2为德巴利氏酵母(Debaryomyces subglobosus)。(3)以感官评分和pH值为衡量指标,针对复配发酵剂中的重要参数(接菌量、菌种配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主要衡量标准进行正交优化试验。试验发现低温复配发酵剂的最优参数为接菌量0.50%、菌种配比1:3、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24h。此组合下的耐低温复配发酵剂具有较好的生产实用性。
其他文献
银白杨(Populus alba),广布于我国西北、华北、西藏等地。因其树干通直、树形高大及具有一定固沙能力,常用于园林规划与防风固沙;此外,耐寒耐旱的生理特性,使其成为西藏主要的乡土造林树种。作为白杨派中较难生根的树种,在西藏高寒环境条件下,传统的扦插育苗成活率低,制约了银白杨的苗木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材料、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保健品越来越重视。硒元素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且能够增加机体抗氧化性能,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伤害。西藏的肉食品主要以牛羊为主。在西藏地区生产健康绿色的富硒羊肉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菌种为约氏乳杆菌,采用含不同浓度亚硒酸钠的选择性乳酸杆菌培养液、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加硒时间,使用正交设计软件设计试验方案。探索出最适宜于约氏乳杆菌转化亚硒酸钠的条件,并得到乳酸杆菌的富硒量。从林芝
肉鸡腹水是肉鸡养殖业中的常见疾病,在高原地区尤为严重。乳酸菌是一类动物和人最常见最重要的益生菌,具有抑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可部分替代抗生素。本试验通过从散养的藏鸡新鲜粪便中分离乳酸菌株,筛选出益生效果好的乳酸菌,并应用到肉鸡上,初步研究藏鸡源乳酸菌对肉鸡腹水的影响。取得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采用饲养过程中没有添加抗生素的成年藏鸡的新鲜粪便为菌源,利用改良MRS培养基分离纯化菌
近年来,中央一直把目光聚焦于“三农”问题,且多次强调财政资金要往“三农”倾斜,也着重指出要充分发挥出支农资金的支柱作用。支农资金作为我国“三农”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其使用近况一直是各级政府和学界广泛关心的问题。财政支农资金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改革,更能提高农民收入。理清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状态,并且解决掉阻碍财政支农资金效应发挥的各种因素,这是研究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现状的
为检测不同养殖方式对藏猪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从林芝市巴宜区百巴镇强噶村选择放养和舍饲饲养的8月、12月和16月龄藏猪各3头,取背最长肌测定其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含量、脂肪酸及氨基酸,实验数据借助SPSS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舍饲组藏猪肉中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放养组藏猪猪肌肉钾、钠、钙、镁、铜、
本试验的试验地点,位于西藏那曲地区,该地区平均海拔4 870 m,属于长期缺氧状态,那曲昼夜温差大,长年大风气候干燥,致使当地的一年四季之中没有绝对的无霜季节,所以给当地牧草的生长,带来了挑战。因此,找到能够高效育肥,提高产量的饲喂办法刻不容缓。本研究旨在西藏高海拔地区那曲市班戈县,研究在西藏绵羊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水平的牛至油,观察其对西藏绵羊的生理指标、生长性能、肉质及肠道微生物等的影响,寻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在引起猪的相关疾病综合征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最小的哺乳动物病毒。目前,对西藏地区的猪圆环病毒2型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多重荧光定量PCV2分型方法的建立和感染性克隆构建与遗传特性研究,旨在了解西藏林芝地区PCV2流行情况并建立起快速及定量的PCV2分型方法,深入研究藏猪PCV2分离毒株遗传变异的意义与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水电基础设施建设,西藏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堰作为重要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控制河流或渠道的水位及流量,在水电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西藏高原地区薄壁堰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本文以多功能变坡实验水槽和标准直角三角形薄壁堰为基础,对平均海拔3000米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西藏农牧学院水力试验大厅取水枢纽三角形薄壁堰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并且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疾病,且具有高致病性,给全球的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以及经济损失。该病的主要表现症状:淋巴结和皮肤及内脏器官严重出血、高热、水肿、呼吸困难等。ASF常发生跨国传播,在国际上被列为重要的检疫对象,在我国也是作为一类动物疫病进行防护。目前对于ASF还没有有效的疫苗以及药物可用于预防本病,尚存在一些未净化该病的国家,仍需要通过必要的检
青藏高原是整个东亚重要的生态屏障,脆弱的生态环境与频繁增加的人类活动矛盾突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成为了青藏高原建设的重点。全球气温变暖的总趋势下,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生态环境恢复是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为了保证生态恢复的持久性,需要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生态树种随着环境改变的变化范围,模拟当前气候和未来气候情境下不同物种适宜分布区,阐述其变化范围和方向,对青藏高原地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