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认为,早期父母的关爱和鼓励能影响个体早期的发展,这种支持和关爱有利于培养个体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在留守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父母缺位与缺失现象,他们难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监督。传统心理学认为,曾经的留守经历对其现在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负性影响,并且这种负性影响是长期存在的。然而,在同样不利的环境下,留守儿童内部仍然有表现良好的群体,留守儿童作为成长和发展的个体,同样蕴含着成长的力量,具有积极发展的潜力,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都具有良好发展的态势和可能。在面对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关注留守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在立足于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看到父母外出务工可能带来的某些积极因素。所以,本研究将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探究留守经历中学生人际信任、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从而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也为留守群体的教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建议。本研究共包括三部分:研究一以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个案访谈的结果,编制适用于我国中学生的《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问卷》;研究二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人际信任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为测量工具,对安徽省淮南市800名留守经历中学生进行调查,探究留守经历中学生的人际信任、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三是在研究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积极心理品质在人际信任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自编的《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共含有23个项目,6个维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7,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8,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12,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均大于0.7。2.留守经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良好,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较好,除自信维度、关爱与同情维度得分较低外,其他4个维度均高于理论均值,但留守经历中学生人际信任程度较低。3.性别、年级及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对留守经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影响显著;留守开始的时间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影响显著。4.人际信任和积极心理品质都会影响留守经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但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作用更大,并且在人际信任和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自编的《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留守经历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测量工具。2.留守经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良好,但人际信任发展较差。3.留守经历对留守经历中学生人际信任、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影响与具体的留守情况有关。4.有留守经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受人际信任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但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更大,积极心理品质在人际信任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