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凉山彝族内部细分,可分为依诺、圣乍、所地、阿都等小群体。还有人根据男子的裤脚大小,将凉山彝族分为“大裤脚”彝族、“中裤脚”彝族、“小裤脚”彝族。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凉山彝族虽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但因历史发展演变、地域特色等原因,不同的彝族小群体又各自具有独特的一面。阿都彝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州东南方向的布拖县、普格县,属于“小裤脚”彝族。阿都彝族的名称来源与唐朝时的彝族落兰部首领“阿都”有关;具有喜以黑色、蓝色为底色的服饰艺术;具有特色鲜明的婚俗文化和丧葬文化;语言古朴;具有极度自信的心理等。从风俗文化上看,一场婚礼仪式就是由各种风土人情、礼仪习惯等组成的集合体。从社会实际需要来看,凉山阿都彝族婚姻习俗里的高消费现象,已成为阿都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热点。因此对阿都彝族婚俗变迁的研究不仅能展现出独特的阿都彝族婚姻习俗和体现不同时期阿都彝族婚姻习俗的变化情况,还能追本溯源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关于阿都彝族婚姻习俗移风易俗的相关途径。本文主要通过驻村(特典村)访谈调查、文献调查的方法,并结合笔者在阿都彝族地区的生活见闻充分展现出传统阿都彝族的婚俗状况以及民主改革后不同时期阿都彝族婚俗的变迁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阿都彝族婚俗的变迁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阿都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阿都彝族婚俗变迁现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看法和建议。第一章从历史、地理、经济、人员等方面介绍特典村的概况。第二章根据田野调查、文献调查等获得的资料,展现传统阿都彝族的婚姻观念、婚姻制度、婚姻形式、婚礼仪式等内容。例如: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阴阳八字相合者婚、自由的婚前恋爱与婚姻无关等传统阿都彝族婚姻观念;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并存,并通过彝族土司衙门或德古处理婚姻纠纷的古代阿都彝族婚姻制度;通过说媒结亲、转房、抢婚的传统阿都彝族婚姻形式;从说媒到回门内容丰富多彩的阿都彝族婚礼仪式等。第三章呈现阿都地区1956-1978年四次婚姻改革时的阿都彝族婚俗变迁状况以及改革开放至今的阿都彝族婚俗变迁状况。第四章通过对阿都彝族婚俗变迁的分析得出,引发阿都彝族婚俗变迁的外因有:社会变迁、国家《婚姻法》的使用、经济飞速发展、教育发展等。内因有:传统阿都彝族婚姻的高消费现象对现代阿都彝族婚姻的惯性影响、不善投资、具有特殊的互相攀比心理、个人的社会需要增加等。第五章通过阿都彝族婚俗的变迁现状发现其仍传习着一些陋习、与脱贫致富之间存在矛盾、传统阿都彝族婚俗中的精华部分未得到相应的重视等问题。最后根据阿都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必须让适龄青年儿童入学、加强文化传承保护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