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储层成藏有效性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lord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辽盆地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之一。近年来,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和泉头组扶余油层中已发现了超亿吨级的致密油规模储量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次研究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油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致密油特征与来源、致密储层特征及其对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致密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以及致密油成藏过程与成藏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高台子致密油的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从而进一步为致密油的勘探提供指导。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油层发育青一段和青二、三段两套成熟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母质来源主要为湖相藻类体以及细菌、浮游植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物。青一段烃源岩的成熟度比青二、三段烃源岩更高,以此作为油源对比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不同井的青一段、青二、三段烃源岩样品和高台子油砂抽提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特征和参数进行对比,发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储层中的石油来源于青一段和青二、三段烃源岩的共同作用。高台子致密储层岩性以粉砂岩类为主,其次为细砂岩,整体物性较差。基于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联用的方法,构建了高台子致密储层的全孔径分布曲线。结合高台子储层的岩石组分、矿物含量、物性特征、孔隙类型以及孔喉分布特征的差异,将高台子储层的孔喉结构划分为大孔中喉单峰型(I类)、中孔细喉双峰型(II类)和小孔微喉型混合型(III类)三种类型,构建了相应的孔喉结构模型,并讨论了不同孔喉类型致密储层的成因差异。致密储层的渗流能力与平均孔喉半径呈现非常好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探究不同孔喉级别对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孔喉级别分类方案:微孔(<10 nm)、过渡孔(10~100 nm)、介孔(100 nm~0.625μm)和宏孔(>0.625μm)。研究表明,高台子致密储层的渗流能力高度依赖于介孔和宏孔的绝对含量,即大于0.1μm的孔喉空间,其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隙和剩余粒间孔隙;而微孔和过渡孔的成因类型主要是粘土矿物晶间孔和粘土矿物集合体之间的粒间孔,对储层的渗流能力贡献较小。高台子储层的含油性差异自砂体尺度到薄片尺度均较为明显,其含油非均质性受多个因素共同控制。烃源岩生烃强度和生烃增压的高值区与致密油富集区相吻合,为致密油的成藏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来源。当生烃增压大于30 MPa时,石油可以大量充注进入致密储层。储层的孔喉结构对于高台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含油强度均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油水同层、水层、致密油层和干层的物性和孔喉半径依次降低,排替压力依次升高。随着孔喉半径的增大,致密储层的含油强度不断增加,孔喉半径在0.1~1μm之间的储集空间是致密油主要的赋存空间。润湿性对致密储层含油性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孔喉结构较差的储层,润湿性对于致密油成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台子致密油从嫩江组末期开始成藏,明水组末期达到高峰,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分期特征,是一个相对漫长且连续的过程。三类储层的孔隙度演化史表明,高台子油层在主要成藏期时,I类储层物性较好,浮力大于毛管阻力,形成致密油区的常规油层甜点体。II、III类储层由于强烈的压实作用和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在成藏期时已经进入了相对致密的阶段,石油难以仅依靠浮力成藏,而是在源储剩余压差的作用下克服毛管阻力成藏。相比而言,II类储层在成藏期时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均大于III类储层,毛管阻力小于III类储层。因此,在相同动力条件下II类储层孔隙含油率较高,可以形成良好的致密油层;而III类储层孔隙含油率很低,形成差油层或干层。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台子致密储层成藏有效性的主控因素,总结了高台子储层“双源供烃、差异成藏”的成藏模式。
其他文献
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是我国能源领域战略决策中的重点,而水平井压裂技术是开发这类油藏的核心技术,其压裂后形成的复杂缝网和储层的致密基质构成了非常规储层油气的主要渗流介质。目前,虽然建立了诸多针对这类介质中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但还存在模型维度低不足以刻画缝网立体分布、计算精度低、对复杂地质条件和渗流模型适应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建立高效高精度且具有广泛渗流模型适应性的三维缝网流动数值模型对于非常规油气
液氮射流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破岩手段,在提升深部硬岩地层破岩效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揭示液氮射流破岩机理以及探索应用液氮射流进行钻井提速的可行性,采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液氮冷却下高温岩石的物性劣化规律、射流流场与传热特征、液氮射流破岩特性以及多场耦合下岩石内应力响应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实验测量了液氮冷却下高温岩石的物性变化,揭示了不同岩石的
地热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地热资源储量丰富,促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缓解我国雾霾天气和改善能源战略布局等具有重大意义。传统对井地热系统需完钻两口井来注入与开采工质,且对井与储层接触面积小,沟通裂缝数量有限,注、采井间连通效果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分支井循环二氧化碳开采地热资源的新方法,旨在利用单一主井眼实现取热工质的注入与开采,有望通过分支井眼增加与裂缝、储层的沟通能力,提高
如何有效缩短预热时间,提高蒸汽腔发育速度/质量,合理判断转入生产时机,评价地质力学因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是当前克拉玛依超稠油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采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从地质力学角度探讨以上难题的解决方法。前人对克拉玛依油砂剪胀和张性扩容的力学/温度条件、微观变形机理和应力-渗流耦合关系认识不清。本文通过三轴剪切实验、等向压缩-膨胀循环加载实验、电镜扫描实验、渗透率实验等,研究了克拉玛依油
西古尔纳油田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双重影响,具有储层矿物组成类型多、孔隙结构复杂,储层成因类型多的特点。本文围绕储层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智能化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等研究任务,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为数据驱动关键技术,致力于解决地质特征差异定量表征、储层质量差异定量化表征、测井响应差异定量化表征、地震波阻抗差异定量化表征和三维空间下渗透率预测等科学难题,形成适应生物碎
为了应对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化工企业必须同时优化各个决策层的所有决策变量来寻找潜在的经济效益,比如设备调度和动态优化等。集成优化已经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混杂参数系统是带有批次操作的连续过程的数学模型,混杂参数动态优化问题则是连续操作和批次操作集成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本文系统地解决了混杂参数动态优化问题的四个子问题,即动态建模、最优性条件、数值解法和闭环实现框架。连续过程的优化一般指的是稳态
在化学驱过程中,驱油剂与原油的就地乳化对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但目前对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研究尚很薄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化学驱油剂主要性能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索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就地乳化效应及其相关技术条件。采用高温乳化动态评价仪THE-II测取乳化油量,证明了基于乳化油率动态曲线的乳化系数可综合反映乳化速率和乳化量,能够全面表征油水乳化能力;结合驱油模拟实验过程中的油水乳化量与乳化系数的正相关性,
在CO2驱油过程中,不同的CO2注入方法及储层非均质性对CO2驱油及埋存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此外注入的CO2与储层流体(地层水、原油)及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产生无机沉淀和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岩石孔喉堵塞及润湿性变化,增加原油流动阻力,进而影响储层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和CO2埋存效率。因此,研究不同特征储层中不同CO2驱油方法的驱油埋存效果的差异以及CO2驱油过程中储层岩石物性变化等问题,是选择合
采用TLP平台或SPAR平台进行深水油气钻采时,由于平台空间有限,钻井隔水管和生产立管之间排布紧凑,在海洋环境载荷作用下,容易产生干涉效应,使立管净间距减小,诱发立管碰撞,且随水深的增加,干涉作用影响更加明显,威胁平台立管安全、隔水管正常钻井作业和海洋油气可持续开采。针对海洋隔水管、立管尺寸较大,在来流作用下处于临界或超临界雷诺数区间范围内的特点,采用Goldstein二阶近似方法求解边界层方程,
砂质辫状河由于频繁迁移改道,砂体叠置界面复杂。厚砂层内不同级次构型界面两侧未必是岩性突变,更常见的是岩性渐变,这种构型界面不完全是流体渗流屏障,由此对界面附近储层非均质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论文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典型砂质辫状河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山西大同砂质辫状河经典野外露头,对砂质辫状河储层不同级次构型界面附近岩性和物性分布模式展开研究。5级界面为单一河道(辫流带)的边界,河道主要呈现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