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质辫状河构型界面附近岩性和物性分布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he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砂质辫状河由于频繁迁移改道,砂体叠置界面复杂。厚砂层内不同级次构型界面两侧未必是岩性突变,更常见的是岩性渐变,这种构型界面不完全是流体渗流屏障,由此对界面附近储层非均质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论文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典型砂质辫状河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山西大同砂质辫状河经典野外露头,对砂质辫状河储层不同级次构型界面附近岩性和物性分布模式展开研究。5级界面为单一河道(辫流带)的边界,河道主要呈现孤立式、垂向叠拼式以及侧向迁移叠置3种样式;4级界面为单一微相(单一心滩坝或辫状河道充填)的边界,心滩坝主要有孤立式、侧向迁移叠置、垂向叠拼3种样式;3级界面是心滩坝内部增生体的边界,界面呈现近水平状以及顶凸状两种类型。河道的宽度与河道内心滩坝的宽度之间、心滩坝的长度和宽度之间、心滩坝的宽度和厚度之间、增生体的宽度和厚度之间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通过解剖山西大同侏罗系野外露头以及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地下厚砂层储层,认为砂质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界面附近有11种岩性变化模式。单一河道边界附近岩性变化有3种:孤立河道底部冲刷面为岩性突变面,界面之下突变为泛滥泥岩;下部有薄层冲刷泥砾的孤立河道底界面之下也突变为泛滥泥岩;两期河道垂向叠置时叠置界面上下无明显的岩性变化。单一微相(单一心滩坝或辫状河道充填)边界附近岩性变化有5种模式:叠置心滩坝间保留有披覆泥岩时,叠置界面为明显的冲刷面,披覆泥岩实际为薄层的泥岩-泥质粉砂岩渐变沉积;叠置心滩坝间无披覆泥岩时,没有明显的冲刷面,叠置界面附近有薄层的冲刷泥砾带;心滩坝的叠置界面上下也可以没有明显的岩性变化;心滩坝与全砂质辫状河道充填叠置时,叠置界面附近没有明显的岩性差异;心滩坝与废弃河道叠置时,界面附近呈现泥质粉砂岩-泥岩的岩性渐变模式。心滩坝内部增生体叠置界面附近岩性变化模式主要有3种:增生体叠置界面为岩性突变面,界面上下岩性由砂岩突变为薄层的泥岩;增生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冲刷面,叠置界面附近为细粒的泥质粉砂岩;叠置界面上下也可以无明显的岩性变化。根据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取心井物性测试,分析认为不同级次构型界面附近的物性变化有11种模式。单一河道边界附近物性变化有3种模式:一是孤立河道底界面之下渗透率突降为0;二是孤立河道底界面之上渗透率逐渐降低,界面之下渗透率突降为0;三是两期河道叠置界面上下渗透率无明显差异。单一微相(单一心滩坝或辫状河道充填)边界附近物性变化有5种模式,一是叠置心滩坝间或坝侧翼保留披覆泥岩时,叠置界面附近渗透率呈现高-低-高趋势,渗透率可降低90%;二是叠置心滩坝间沉积泥砾时,叠置界面附近渗透率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渗透率可降低40%;三是心滩坝叠置界面附近渗透率没有明显的变化;四是心滩坝与全砂质辫状河道充填叠置界面附近渗透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五是心滩坝与废弃河道叠置界面附近渗透率呈现高-低渐变的变化趋势,界面之上渗透率逐渐降低至0。心滩坝内部增生体叠置界面附近物性发育3种模式:一是增生体间有薄层泥岩的叠置界面附近渗透率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渗透率可降低25%;二是增生体间为薄层泥质粉砂岩的叠置界面附近渗透率呈现高-低-高的变化模式,渗透率可降低20%;三是增生体叠置界面附近的渗透率没有明显的变化。创新了砂质辫状河三维构型建模方法,重点刻画了5级单一河道和4级单一微相构型界面附近的岩性变化带模型,通过构型单元主体和岩性变化带网格的差异化精细剖分,在较薄的岩性变化带内部进行岩性以及物性的精细模拟,使得岩性和物性变化不会被后期粗化掉,从而保证精细的构型建模成果在工业化的油藏数值模拟中得以充分体现。
其他文献
干热岩地层通常具有高温、渗透率低、无水或极少含水等特点。为了开采地下高温岩石中赋存的热量,需要通过水力压裂等技术在地层中形成具有一定换热面积和高导流能力的人造热储/大规模裂缝网络,实现注采井之间的采热流体循环,即所谓的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裂缝网络的空间展布对于热储的换热效果和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压裂和注采循环过程中,大量流体的注入导致岩石温度降低,从而使得地层的应力场与岩石性质发生变化。这种
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是我国能源领域战略决策中的重点,而水平井压裂技术是开发这类油藏的核心技术,其压裂后形成的复杂缝网和储层的致密基质构成了非常规储层油气的主要渗流介质。目前,虽然建立了诸多针对这类介质中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但还存在模型维度低不足以刻画缝网立体分布、计算精度低、对复杂地质条件和渗流模型适应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建立高效高精度且具有广泛渗流模型适应性的三维缝网流动数值模型对于非常规油气
液氮射流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破岩手段,在提升深部硬岩地层破岩效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揭示液氮射流破岩机理以及探索应用液氮射流进行钻井提速的可行性,采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液氮冷却下高温岩石的物性劣化规律、射流流场与传热特征、液氮射流破岩特性以及多场耦合下岩石内应力响应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实验测量了液氮冷却下高温岩石的物性变化,揭示了不同岩石的
地热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地热资源储量丰富,促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缓解我国雾霾天气和改善能源战略布局等具有重大意义。传统对井地热系统需完钻两口井来注入与开采工质,且对井与储层接触面积小,沟通裂缝数量有限,注、采井间连通效果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分支井循环二氧化碳开采地热资源的新方法,旨在利用单一主井眼实现取热工质的注入与开采,有望通过分支井眼增加与裂缝、储层的沟通能力,提高
如何有效缩短预热时间,提高蒸汽腔发育速度/质量,合理判断转入生产时机,评价地质力学因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是当前克拉玛依超稠油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采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从地质力学角度探讨以上难题的解决方法。前人对克拉玛依油砂剪胀和张性扩容的力学/温度条件、微观变形机理和应力-渗流耦合关系认识不清。本文通过三轴剪切实验、等向压缩-膨胀循环加载实验、电镜扫描实验、渗透率实验等,研究了克拉玛依油
西古尔纳油田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双重影响,具有储层矿物组成类型多、孔隙结构复杂,储层成因类型多的特点。本文围绕储层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智能化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等研究任务,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为数据驱动关键技术,致力于解决地质特征差异定量表征、储层质量差异定量化表征、测井响应差异定量化表征、地震波阻抗差异定量化表征和三维空间下渗透率预测等科学难题,形成适应生物碎
为了应对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化工企业必须同时优化各个决策层的所有决策变量来寻找潜在的经济效益,比如设备调度和动态优化等。集成优化已经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混杂参数系统是带有批次操作的连续过程的数学模型,混杂参数动态优化问题则是连续操作和批次操作集成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本文系统地解决了混杂参数动态优化问题的四个子问题,即动态建模、最优性条件、数值解法和闭环实现框架。连续过程的优化一般指的是稳态
在化学驱过程中,驱油剂与原油的就地乳化对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但目前对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研究尚很薄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化学驱油剂主要性能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索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就地乳化效应及其相关技术条件。采用高温乳化动态评价仪THE-II测取乳化油量,证明了基于乳化油率动态曲线的乳化系数可综合反映乳化速率和乳化量,能够全面表征油水乳化能力;结合驱油模拟实验过程中的油水乳化量与乳化系数的正相关性,
在CO2驱油过程中,不同的CO2注入方法及储层非均质性对CO2驱油及埋存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此外注入的CO2与储层流体(地层水、原油)及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产生无机沉淀和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岩石孔喉堵塞及润湿性变化,增加原油流动阻力,进而影响储层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和CO2埋存效率。因此,研究不同特征储层中不同CO2驱油方法的驱油埋存效果的差异以及CO2驱油过程中储层岩石物性变化等问题,是选择合
采用TLP平台或SPAR平台进行深水油气钻采时,由于平台空间有限,钻井隔水管和生产立管之间排布紧凑,在海洋环境载荷作用下,容易产生干涉效应,使立管净间距减小,诱发立管碰撞,且随水深的增加,干涉作用影响更加明显,威胁平台立管安全、隔水管正常钻井作业和海洋油气可持续开采。针对海洋隔水管、立管尺寸较大,在来流作用下处于临界或超临界雷诺数区间范围内的特点,采用Goldstein二阶近似方法求解边界层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