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出行是实现城市活动的关键纽带,其效率决定了城市的整体运转效率。城市交通系统的建立本质上是满足人类社会移动出行的需求,但随着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移动出行愈发依赖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同时,当前中国大型城市正经历着曾经困恼许多国际大都市的交通低效和道路拥堵问题,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需要确立适应自身城市特点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是明确定位汽车在其中承担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量化分析中国典型城市交通出行特点,探讨不同特点城市的道路效率和汽车出行模式的差异,并结合各类城市的发展规律预测汽车出行的演变。首先,从外部环境和交通工具两大维度对城市画像,建立一二级指标体系来表征九座典型中国大型城市的整体出行情况。对一级指标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到四种城市类型,分别是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相对成熟的超大城市”;以深圳、杭州、成都为代表的“道路出行突出城市”;以武汉、南京为代表的“出行需求较低城市”;以重庆为代表的“出行情况特殊城市”,并就各城市交通出行的共性及个性特点展开具体分析。其次,鉴于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差异导致了对应汽车出行模式的不同,对影响城市汽车出行模式的要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汽车保有量指标对道路拥堵系数、汽车出行占比、汽车出行距离均起到了较大影响;人口面积指标对汽车出行距离、道路拥堵系数影响均排在首位;轨道交通指标对汽车出行占比会造成明显替代。第三,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城市类型的发展规律,将未来划分为2020年前、2021~2025年、2026~2030年三个阶段,建立汽车出行演变的动态参数模型框架,判断基准假设情景下汽车使用如何变化。结果发现这些城市的汽车承载能力正逐步接近或已经达到饱和,即便是当前道路效率较高的城市,持续快速增加汽车保有量会导致拥堵恶化,而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能一定程度缓解甚至降低拥堵。最后,针对未来演变的不确定性,并结合可能尝试的管理举措,推导不同情景下城市道路拥堵的演变结果。由此建议应该客观看待汽车在城市出行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交通工具的相互关系,结合不同城市的特点尽可能优化组合并提升出行方式的效率。